早晚高峰被堵在路上,看着长长的车流欲哭无泪……这经历,很多人都体会过。
论堵车,杭州滨江区曾经也不遑多让。
73平方公里,人口70余万,滨江区还是主城区唯一不限行的区域。拥堵指数位列主城区第二。
这里的堵点也多。浙大儿院、浙大二院、滨江龙湖天街商圈,更有阿里、网易、华为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
路的问题也不少。支路少,断头路多,“毛细血管”效率不高;上班地和居住地太远,但公共交通配套不足,出行分担率低;停车泊位有22万个,但因为却共享,利用率低。
违停、加塞、闯红灯……路上常常堵成一锅粥。
政府开始系统治堵
2020年以来,滨江区摈弃以往“头痛医头”的治堵思路,开始系统治堵。
治堵,滨江区开始动真格了。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交管部门与区住建委、城管、街道等15个职能部门协同。“以前,多是交警一个部门在管,势单力薄。”
制定《滨江全域智慧交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上作出安排。“以前,多是针对公共区域道路进行交通治理,缺乏整体规划。”
开展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从全市抽调20名专业骨干充实专班,并邀请千方、华数等一批深耕大数据领域的企业,引入大数据参与治堵,开展全域交通综合治理。
滨江区是怎么做的?
在道路治理上发力
打通“毛细血管”。新建科技馆街、南川路等25段道路,完成湖西路、江虹路等3条(段)道路提升改造。
打通断头路。儿康路、国慷街等6条断头路的打通,区域交通拥堵很快得到缓解。
推进路口交改。完成江汉路江晖路口等共15个路口拓宽改造,增设106个可变车道,6条潮汐车道,
开展提速工程。设置可变车道242条,智能车道56条。根据互联网园区交通流潮汐特征,在网商路、江淑路设置了3对全可变数字潮汐车道,延误指数下降15%-30%。
在公共交通治理上发力
去学校、医院、企业等地,许多人选择开车或打车,因为“反正都是堵,比如在车里等”。“如果有公共交通可以直达目的地呢?”许多人便青睐公交车了。
在大数据的指引下,滨江开始为集中出行的人群或地点开通定制公交。
在浙大儿院,开通了P+R接驳公交,用于接驳远端停车患者;
在互联网产业园,根据职住OD分析数据,开行6条地铁小区接驳线以及1条通勤快线,实现园区内公交线路成网成线,引导绿色出行;
在12所学校,开通57条求知专线,日均服务6061人次,覆盖滨江区33%的中小学;在奥体实验小学,开通求知专线12条,设置16个站点。
在各地铁口,开通地铁接驳专线30条,日均服务乘客14716人次;
……
有了定制公交,大量出行的人开始选择公交出行,省时省钱也省心,免去了堵车之累。特别是求知专线的开通,得到了各方点赞。
在停车端发力
路上堵,也是因为车子无处停。治堵,也要在停车端发力。
通过绿色停车位、2分钟临时泊位、夜间泊位、全天泊位等形式,满足群众的刚性停车需求。
在农贸市场、公厕、快餐店、便利超市、药店等临时停车需求大、停车资源紧缺的场所,施划绿色停车泊位43处151个;
在医院、商圈等场所周边施划2分钟临时泊位69个,规范出租车、网约车上下客;
在浙大儿院、浙二医院、龙湖天街等区域推行停车资源共享,打通停车信息与高德地图等平台的通道,建设二级停车诱导16处,三级停车诱导19处,实现精准的停车预约和诱导服务。
系统排摸堵点周边停车资源,通过车位在线、停车预约、停车诱导等可视化措施,盘活周边停车资源5000多个车位。
……
“交通治堵,我们以一面(即滨江全域道路)、五点(即医院、商业综合体、互联网产业园、地铁站、学校)为抓手,开展全域综合治理。”对于滨江的治理举措,杭州滨江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马绍旺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