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媒体关注
校园足球“滨江模式”:快乐运动点燃绿茵梦想
发布时间:2022-01-20 10:00:22

最近,杭州市滨江区滨文小学的足球家校沟通微信群里,热闹非凡,老师、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地庆祝着。他们在庆祝什么呢?

原来,在刚落幕的2021学年杭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决赛中,滨文小学的孩子们以4:1的大分差战胜了对手,摘得桂冠。至此,小学甲组冠军、乙组冠军、最佳阵容、中学组冠军、小学班级联赛冠军……滨江校园足球集齐最后一块“市长杯”男足荣耀拼图,实现了大满贯。 

这也是滨江校园足球近年来通过体教深度融合、区政府+省级体育中心强强联合等方式,交出的一份优异成绩单。一个以足球普及为主,培养多元化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校园足球“滨江模式”,已经初见雏形。

足球课堂形式多样

行走在校园里,滨文小学外教Slobodan Rusimovic总会被踢球的孩子“拦住”——“教练守个门”“教练踢个点球”……踢足球成为了外教和孩子们的交流方式。

足球遇到了少年,不再是贴上“功利”标签的运动项目,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成长”“友爱”“互助”元素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手段。同为滨文小学足球队教练的冯福森说,于学校而言,校园足球不是任务,而是学校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体质素质培养的一块敲门石。

坚持“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理念,滨江除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比重外,还明确了学校每周必须开设一节足球课。在推进足球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上,明确了小学突出趣味性、初中体现选择性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发展足球技能的需要。

语文课上,写一篇关于校园足球活动的作文;数学课上,学生结合测量内容,算一算足球场地的面积;美术课上,画一画足球为主题的作品……作为“2019—2022 周期滨江区校园足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足球不再是体育课、选修课的专利,这项快乐的运动早已融入了每一门课的学习中。

少年遇到了足球,不再是枯坐苦读的应试者,而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驰骋球场,青春正好。越来越多的孩子把足球视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们在作文里写道:“当我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我会想起足球场上我们反败为胜的情景,只有不轻易放弃,只有永往直前,才有可能再次获得成功,学习上亦是如此……”

“培育校园足球,顶层设计很重要,足球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自强奋进的精神的绝佳载体,能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江在足球课程建设和文化营造基础上,以足球普及为主,再进行精英化教育。这种模式既有“上课”功能,又有“训练”功能,体教实现深度融合。

培养模式逐渐成熟

无论是区内浓厚的足球训练氛围,亦或是近年来在各类足球比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这些都与滨江关于校园足球的战略布局分不开。

把时间拉回2016年,当时,滨江区政府与黄龙体育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开启了校园足球新探索——在滨江区级层面统一规划下,执行部门各司其职。区社发局落实经费的保障和区内球员的注册及区队训练工作,做好从校园足球的普及化到竞技足球精英化的过渡;区教育局安排学校、落实场地,抓好校园足球的普及工作;黄龙体育中心作为省级体育机关单位,其下属的黄龙绿鹰足球俱乐部以专业力量深度介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滨江模式”。

有了专业力量的加持,6年间,滨江的足球定点学校从3所增至14所,并配有一中一外两名驻点教练,充分贯彻“足球进课堂-足球社团兴趣课-校队梯队建设-甲乙组校队-滨江区区队”的发展方针,形成了完善的校队队伍选拔机制和稳定的训练保障。

另外,依托俱乐部专业资源,滨江每年开设足球教师专项培训、教练员、裁判员等专项培训,提升在校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及实践技能。

“从6年前缺乏专业师资和稳健体系的‘平地’,到现在每名足球队员都有自己的专属档案,在这种专业模式下,我区校园足球成绩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快乐地奔跑在绿茵场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来,这样的教学模式还会覆盖区内所有的公办中小学,进一步搭建起更加完善的青训“金字塔”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区教育局还计划以更加优异的校园足球赛事成绩为亚运盛会献礼。“杭州亚运会代表着滨江人的自豪、中国人的荣耀。”他说,“滨江学子将用最大的真诚和热情来迎接亚运、宣传亚运。”届时,除了足球这一体育竞技赛事外,滨江还将结合各个学校自有文体活动,如滨和小学的角球比赛、闻涛小学的羽毛球比赛、全区的中小学体操大赛等,进一步传播亚运文化知识,增进学生团结积极向上的理念,让亚运风采走进更多校园。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共享联盟滨江站 吴瑾熠 通讯员 姚雅萍   编辑:陈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