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不到,天色一片漆黑。在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冠新佳苑小区,居民楼亮起了一盏盏灯光。这个处于管控中的小区,开启新的一天。
胡娇娇起得比其他居民更早一些。作为冠新佳苑 “志愿者先锋队”的成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居民参加核酸检测。
1月30日这一天,是这名“90后”疫线坚守的第4天。
连日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9日深夜,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冠新佳苑小区被划为中风险地区。此前的27日,该小区已划为管控区,其中3幢划为封控区。小区700多户居民,进入“人员只进不出、严禁人员集聚”的居家隔离时间。
一个管控小区如何正常运转?
当记者来到冠新佳苑时,听到39名“90后”与整个管控小区居民、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守望相助的故事。
走近冠新佳苑南门,远远地就看到一条约30米长的警戒线,将小区与外面隔绝。平常能进入小区的外卖员,如今全部只能止步于此。
在南门内侧,摆放着六条长桌,上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外卖。胡娇娇戴着一个毛绒头罩,看上去身材娇小。不过,她的动作飞快,很快就整理好了一车物资。
“疫情期间保障居民的生活所需,效率其实是第一位的。”由于管控区的居民无法外出,外卖便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资来源渠道。胡娇娇说,外卖单都会自动隐藏地址。刚开始,他们很难分辨哪份外卖是哪一户的,有时候饭点过了,外卖还没送到。
“后来我们发现,外卖单上的备注信息不会隐藏。”胡娇娇说,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请所有居民点外卖时,在备注里填下户号信息。果然,运送外卖的效率就跟了上来。即使在就餐高峰,700多户居民的外卖,也能准点送达。
眼疾手快之余还需心细。记者看到邵磊时,他刚送完一整车的物资,还喘着粗气。别看他是一名男孩子,今年才25岁,心思却很是细腻。
“冠新佳苑是一个安置小区,大部分住户都是租户。”邵磊说,每次政府部门下发物资之后,一部分不常做饭的年轻人就犯愁。为了物尽其用,邵磊和其他志愿者,在小区建起了物资交换群。只要居民之间达成“协议”,这些“90后”志愿者就会提前分配好,让每一份食物,都被送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中。
传递温暖,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今年19岁的傅杭婷,还是大一新生。虽然步入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春节,要在封控区的志愿岗位上度过,但她总说“收获比付出多”。
“天气冷的时候,居民会给我们送暖宝宝;手提物资太累,居民又把推车和三轮车送了过来。”最令傅杭婷触动的是,刚开始,外卖全天都有,一刻都歇不下来。慢慢地,大多数居民都把志愿者的辛苦看在眼里,便主动在中午和傍晚点外卖。时间更集中了,志愿者们的工作节奏得以松弛有度。
“我们是居民的后盾,社区又是我们的后盾。”今年26岁的尹浩轩,平时不怎么干重活,连续两天干下来,他感到“累并快乐着”,因为在服务居民时,也感受到了冠二社区工作人员的关心。
这样的温暖,总在点滴之处累积。前一天风雪交加,社区给志愿者们加送了取暖器;考虑到这些“90后”志愿者提重物吃力,社区运来了一批超市购物车……“我们一直都不是独自战斗。”尹浩轩说,自冠新佳苑进入管控以后,他们一般值班到晚上10点,之后由社区和街道的党员干部轮班,一同筑牢了一个封控区的疫情防线。
这股同心抗疫的力量从何而来?
傅灿江见证了这股力量从涌动到澎湃。1月26日,疫情防控的警报拉响之后,冠二社区立即组建了一个党员志愿者微信群,在每一栋都设立了一名党员楼道长,组成了临时“志愿者先锋队”,傅灿江成为第一个报名的党员志愿者。
在这支有39名“90后”的“志愿者先锋队”中,傅灿江主动承担了十分艰巨的任务:从早到晚在小区门口值守,几乎每一份外卖,都要经由他手,才会送给每一户居民。4天下来,他干起活来显得有些许吃力,可当新的任务来到眼前时,他似乎又全然忘了肩膀的酸痛。
“这两年来,每次碰到疫情时,总能看到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就会感到责任更加沉甸甸。”令傅灿江开心的是,他们全情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后,还带动了一批年轻人的加入。
截至目前,冠新佳苑小区“志愿者先锋队”已经发展到了44名成员,其中有39名“90后”,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这些年轻的力量,大多都是附近小区的住户。他们有的来自河北,有的来自安徽,有的来自江西;有的从事采购,有的是教师,有的是程序员……在爱的付出与获得之间,他们用行动践行了“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