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在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随着陪伴者们亲切的呼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粥传递到长辈手中,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这是今年滨江“多代同楼”进社区的首场活动。“多代同楼”养老服务是指跨代人群一起居住生活,互帮互助。老年人得到日常照料,开拓社交范围,同时向“陪伴者”传授的社会经验及人生见解,作为“良师益友”,让老年人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
目前,滨江加大探索,以春波、迎春、滨文、钱塘4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推出社区版“多代同楼”试点项目,让年轻人在社区里成为老人聊天的伙伴、运动的队友,为老人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活关系圈。
打破老年人社交“孤岛”
在老家里,两个音箱、一个话筒、外加电视大屏构成的一个唱歌厅,记录了孙奶奶一大家子的欢乐时光。
“一到过年,儿孙回来后,我们就会搞个唱歌比赛,谁得了冠军就有大红包!”孙奶奶说,“那时候,总是我赢!”
后来,孙奶奶老两口就随着在滨江工作的女儿女婿做起了“老漂族”。
“一开始,我俩还能帮儿女管管小孩,一起打打球什么的,现在孙子也大了,老伴得病走了,我就一个人呆着,不想去养老院,后来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过去也是一群老姐妹围着看看电视,真想有个人陪啊。”孙奶奶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什么都好,每周有两场电影看,书法、打台球、唱歌等各类活动都有,但朝夕相处的老年朋友不太熟悉,有时候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渐渐的,数百位老人共同的生活空间,无形中变成了一座远离社会的“孤岛”。
“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照顾,他们还需要融入社会生活,需要不同代际的社交,以及‘被需要’。”区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面对不想离家的老年人,对优质的养老服务也有多样化的需求,滨江也希望能够为这批老年人提供跨代人群一起生活、互帮互助的生态。
“我们打造春波、迎春、滨文、钱塘4个社区为枢纽,同时辐射周边相近社区,探索推进‘多代同楼进社区’模式。目前,已经有了雏形。”区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多代同楼”不是年轻人为老年人送志愿服务,也不是单向帮扶,而是通过丰富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体验的社交场景,让老人重燃生活热情,主动参与生活、融入社交圈,建立新的邻里关系圈。
三步走建立“多代朋友圈”
“我们分三步走,打造了社区里的‘多代朋友圈’。”杭州市爱来家社区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来周芳,是负责“多代同楼”社区版的运营商,她对正在探索中的社区“多代同楼”项目进行了简单描述——
首先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按照“多代同楼”的养老服务改革要求进行改造,进一步丰富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体验的社交场景。
如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后,该中心的居家养老陪伴场景更加多元,形成了老、幼、青可以共同活动的空间。一楼是居家养老的服务场景,如“多代食堂”,二楼打造成集托幼空间和各类老年活动空间为一体的融合空间,有众多游乐器械,三楼是为社区年轻人提供的健身房等活动空间。“这样一来,帮子女带小孩的老人,可以实现养老托幼两不误。”
其次,加大宣传,公开招募“青年陪伴者”,与老人进行配对。“我们主要是通过宣传,鼓励社区志愿者、社区青年及社会组织主动报名,大家的反响还不错。”来周芳说,如今,四个试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都有一支青年陪伴队,共百来人,平均一位青年志愿者服务三到五位老人。
最后,组织系列活动活动,加深感情,推动年轻人与老年人实现互助共享。像长河街道春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设计“青年邮政守护”“多代食堂”“老少共治”等“多代同楼”系列活动。钱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开设精品老年大学课程,让青年陪伴者给老人们上课。
“跟年轻人在一块儿,感觉自己也年轻起来了!”孙奶奶如是感慨。现在,白天跟她的“陪伴者”黄清悱聊聊天,下午有时间还能一起做手工,晚上回家跟儿女吃饭,已经成为常态。两人还约好,下次一起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唱歌。
“试点只是开端。”区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要在总结四个社区及阳光家园“多代同楼”互助养老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联动养老机构、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家庭等多方资源,初步实现一张“多代同楼”互动网模式在社区的全面铺开,实现资源互用、人群互动的良好局面,真正建立丰富‘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的原宅安养社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