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奋进,奋斗成就永恒。向上的力量蕴藏在每一位滨江奋斗者身上。即日起,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报道《这十年·追光者》,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故事,感受高新区(滨江)的非凡十年。
“
我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
——陈立群
1999年,我来到位于滨江的长河高级中学担任校长,那时候的滨江更接近于乡村。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曾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后来遇上改革开放,知识改变了命运,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所以总想为寒门学子施以援手。
因为我知道,那些孩子和当年的我一样,他们只是缺少了一个机会。
抱着这样的愿景,2001年,我们在浙江省内首创“宏志班”,招收家庭贫困但学业优良的孩子。
不过,宏志班成立之初招生很不顺利。
我记得,第一届宏志班学生招生是从临安、萧山、滨江、桐庐、建德以及淳安等地的困难家庭入手。第一步家访,我和老师们挨家挨户上门,劝孩子走出去读书,告诉他们学费可以全免,并额外补助生活费。但有些家长似乎不“领情”:有的担心孩子的安全,一个人在外不放心,还有的误以为我们是骗子。
经过多次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许多村民知道了长河高中有个宏志班。一个、两个、三个……报读宏志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首批宏志班学子参加高考,就造就了当年杭州教育界轰动的新闻——全班51人中,45个上了一本线,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在滨江、杭州乃至全省掀起了一股“宏志热”。招生范围,也从杭州的区、县(市)扩大到浙江省内欠发达地区。同时,我们组成研究团队,沿着“创办宏志班——提炼宏志精神——宏志精神的迁移——精神教育”这一脉络一路前行。
我在长河高中担任校长13年,感受到了学校与滨江的同步快速发展。
在滨江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异地迁建,有了标准化的崭新校园。“宏志精神”也发展到“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新内涵,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在我手上,宏志班共招生12届,951名贫困家庭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不少学生还考上了北大、清华、浙大等名校。
长河高中的校门外现在还写着一句话:“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体现我的教育理念:人生而平等。一个人的成功,就是父母生予的先天潜能,能够得到正能量的最大化发挥。在学生走向成功的过程中,老师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
离开长河高中后,我与滨江的故事仍在续写。
从1999年到现在,我一直住在滨江,可以说滨江是我的故乡之一。贵州台江县、甘肃舟曲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这十年,每次都是从滨江出发,奔赴其他地方支教,从这片土地上萌发的“宏志精神”也被带到了各地。
而当初播撒下的爱的种子,如今已如蒲公英一样传递。
像周鹿、陈凌群、邵增杰等一大批宏志生大学毕业后都选择回到了滨江工作。他们或为曾经伸出援手的华水芳、高小荣等滨江爱心人士的帮助所感动,或为长河高中老师们对爱与责任的坚守而鼓舞,或被高新区(滨江)的现代化城市所吸引,他们都在新的职业场域中传承着“宏志精神”。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未来,我想以滨江为起点,奔赴西部各省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开展教育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