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我在“一带一路”绿色供电:“浙江制造”印上埃及钱币,助力全球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3-10-28 11:43:58

曾驻扎撒哈拉沙漠工作的诸葛云,抽屉里珍藏着一枚印有本班光伏产业园的硬币,这是他从埃及带回浙江的。

浙江和埃及阿斯旺省,两个原本相隔万里的地方,如今通过上述供电项目有了交集——浙江光伏技术解决埃及用电需求,埃及光伏电站的运行数据也会实时传送至电站智能运维平台,方便浙江专家查看。

10年来,像这样的大型光伏电站在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成,建造者中不乏浙江企业。同时,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和中国共同开发光伏等绿色新能源项目,持续助力全球碳中和。

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埃及本班光伏产业园。 受访者供图

“浙江制造”成埃及重要标志

埃及的1埃镑硬币上,雕刻着太阳和光伏电板图案,原型是埃及标志性国家工程本班光伏产业园。

这枚硬币,同时见证了浙江参与建造的超大规模光伏电站之一。

1埃镑硬币上光伏产业园。 受访者供图

据悉,该项目位于撒哈拉沙漠东部的埃及南部阿斯旺省,占地面积约37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超2000兆瓦。作为本班光伏产业园承包商和主要光伏设备供货商,浙江民企正泰新能源承包了其中165.5兆瓦的光伏电站建设工作。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产业园选址在阿斯旺省,是因为该地全年降水稀少,是世界上光照最充足的地区之一。距离园区不远处的尼罗河沿岸,坐落着埃及知名的阿斯旺水电站。因为尼罗河干旱,水电站实际发电能力未能达到设计预期,而本班光伏电站正好弥补了用电缺口。

数据显示,本班光伏产业园2019年底并网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14.15亿度,每年可为约8万户撒哈拉沙漠附近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同时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6万吨,相当于在撒哈拉沙漠地上种下了35万棵树。

为沙漠民众提供稳定工作

尽管此前有沙漠建造光伏电站的丰富经验,但在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施工,环境远比诸葛云想象得更为恶劣,“埃及夏天长达四个月,夏天平均温度大约50多摄氏度,地表温度逼近80摄氏度。”

这样的温度,对长期生活在温润地区的浙江人来说,是个挑战。渐渐地,诸葛云和同事们掌握了气温规律,为了避开沙漠最热时间段,他们将工作时间调整为每天凌晨到中午。

在撒哈拉沙漠的另一个考验是沙尘暴。埃及本地工人对此也很无奈,远远地看到沙尘暴来了,就得马上停工跑到宿舍躲避。有时跑得匆忙,没来得及带回的工具和收拾材料,只能等沙尘暴过去,他们再回工地寻找,而那些干活工具,也都被沙子掩埋了。

工作中的浙江光伏电站工程师与埃及工人。受访者供图

建设项目最多时,聘请了近千名埃及本土员工,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在长达两年多的建造期,远赴撒哈拉建设光伏项目的浙江人和埃及人建立了深厚情谊。

“当时和我们一起建造电站的埃及员工,后来大多数人都留下来成了电站的资深员工。”诸葛云向潮新闻记者表示,光伏电站日常运维是一项重要工作,薪资待遇相对高,而且运转周期长达25年,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周边的民众提供了工作和收入。

在光伏电站工作的埃及工人。受访者供图

绿色能源助力全球碳中和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国与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合作文件,光伏、风电等绿色新能源建设是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10年来,浙江企业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能源供电,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由此诞生了一批示范供电项目,这是浙江民企“走出去”缩影,代表着浙江新能源发电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0月17日,第三届“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浙江运达风电与印度蒙德拉风电技术公司签署风电机组设备技术合作。这标志浙江风电技术和标准,首次代表中国输出到全球市场。

运达风电相关负责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成功技术输出,是依托于浙江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截至目前,浙江在新能源投资、总包、设备产业链中均有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优势十分明显。项目背后正是浙江新能源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抱团出海”。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识。在浙商眼里,“一带一路”是条合作、共赢之路,一个个带有浙江制造的绿色能源项目,也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靓丽风景线。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吴越   编辑: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