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盛会之后,更长远地感知一座城的风度、宽度和温度
发布时间:2023-10-31 11:39:48

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潮新闻讯杭州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享誉世界,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杭州的美体现在诗画江南间,更体现在民生、文明的金名片上。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筹办过程,也是长时期亚运惠民的过程,最终的落脚点是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我们看到,杭州的友好和热情频频出圈,对准每一个普通人的聚光灯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风度;城市建设改造、环境治理、交通提级、场馆设施完善……城市的风貌焕然一新,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漫步在文明有礼的杭州街头,20年前文明创建的实践在一辆辆汽车的礼让间、在一位位志愿者弯腰捡起垃圾的动作里、在敢于一跃跳桥救人的勇气里生根发芽,让城市洋溢着温暖和关怀。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这是对世界的承诺,也是对现实的写照。

杭州“最美人墙”。潮新闻记者 林云龙 摄

杭州的风度,一座城的风骨

在“局外人”眼中,什么最出圈,什么就代表着一场盛会的气质。

九月的杭州“盛妆”焕新,网友们也成为“细节控”。当大家回忆起杭州亚运会和杭州亚残运会,除了场馆和比赛,除了夺冠时的呐喊,除了响彻全场的各国国歌,还记得什么?

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答案或许是开幕式里的叙利亚代表团。战火和废墟中可以开出怎样的玫瑰?这个国家并非体育强国、经济强国,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或许只有战火、废墟和苦难。但就是这个只派出了8名运动员参赛的国家,却成为了开幕式上获得两次掌声的国家。

“当我听到欢呼声时,我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热情。当我走到舞台中央,我真的太激动了,也特别的温暖。叙利亚的危机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了,我挥舞着国旗的那一刻,就是希望能够让全世界人看到叙利亚人的笑脸。”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艾哈迈德·古松作为叙利亚体育代表团旗手出场,叙利亚代表团一出场,全场爆发的欢呼声。这一幕,他犹然在眼前,在耳边。

那一刻,艾哈迈德·古松听到的掌声里,包含的是对叙利亚人民的尊重和鼓励,更是杭州“不唯强者论”的风度。

“久经赛场”的“90后”DJ时矛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其他赛场DJ一起从“最佳配角”变成备受关注的“气氛组”——从游泳馆的千人合唱《千年等一回》的震撼现场,到足球半决赛的《奢香夫人》热血沸腾,再到中国女排夺冠时用《红旗飘飘》引爆激情,赛场的“神级配乐”带火了这群年轻人。

“观众看到原来体育赛事还有DJ这么一个元素,我相信以后会吸引更多的‘00后’、‘10后’加入。”时矛希望能用音乐告诉大家:“你们已经来到最好的舞台。”

甚至,普通人也能来亚运赛场当一回主角。乒乓球女子双打决赛前,互动环节时有观众现场求婚,音乐一秒切换为《今天你要嫁给我》,灯光聚焦年轻的情侣,主持人带着观众们高兴地送上祝福。

“真的很棒!”在求婚互动现场的男主角幸福的说,现场DJ的反应特别快,马上切歌了,主持人和灯光师也把气氛带得很好,让人觉得特别有人情味。

全民主角背后,是杭州的风度。

对准“普通人”的聚光灯,不拘泥于传统体育赛事的“出圈”点,让人看到了杭州“隐于热搜之后”的服务态度。恭逢盛会,杭州既是东道主,也是一位平等的朋友,不一味“慕强”,不“唯结果论”,平等地给予每个人舞台。本届亚运会,既聚焦体育健儿的身姿,又关注夺冠之外的互动、坚持。这其中有对年轻人青春活力碰撞出的创意火花的肯定,更有对体育精神的创意解读。

城市的宽度,丈量着城市的包容度和胸怀

一场亚运盛会只有短短几周,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升则是一以贯之的。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杭州把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增进民生福祉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拓展城市的宽度。

回望2015年,杭州亚运会申办成功,彼时的钱江世纪城周围还有着大片田野,奥体中心刚开始规划建设。也是从那时开始,整个杭州与周边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按下了快速键。8年间,亚运六城建成56座亚运场馆,杭州地铁里程突破500公里,全省一小时交通圈加速成形。8年过去,钱江世纪城蝶变为城市CBD,成为杭州城市新中心、大都市新封面。

站在杭州第一高楼“杭州之门”楼顶,钱塘江两岸一览无余,奥体萧山场馆群拔地而起,杭州世纪中心、杭州SKP……地标性建筑参差而立,刷新着杭州的城市天际线。杭州在亚运会筹办之初,就把筹办和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保持城市对外吸引力和增进民生福祉的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杭州和浙江对这场盛会的期许与实践。

与杭州相映衬的,还有宁波、温州、绍兴、金华、湖州这几座办赛城市,乃至浙江的每一座城市,都在借助这一契机,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新的基础,眺望更远的未来。

印度代表团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们走出亚残运村。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在被誉为杭州最文艺浪漫的杨公堤-南山路路段,城市的夜晚在这里拉开帷幕。夜景灯光改造工作完工后,亭台、楼阁、绿化等西湖元素勾勒出灵动山水的意境,在灯光下徐徐展开诗画江南的画卷。路上的公交站岗亭也进行了提升亮化,以暖白光低功率柔和的灯带突出整体造型,为市民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等车环境。

在这里,生活是诗意的,也是热烈的。作为杭州亚运会53个竞技场馆中在杭州市主城区范围内唯一的新建场馆,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不仅是体育精神传递的介质,更是含有人工湖、跑道、主题营地、屋顶花境、全民健身中心的公园,让亚运会变成“亚运惠”,让全民共享办会成果。

在亚运会正式比赛之前,所有杭州亚运场馆都已向公众开放。上线一年来累计接待健身人次达1209万,而整个杭州的人口是1238万。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新闻宣传主任王晓晨说,截至今年6月份左右,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已预约开放乒乓球、羽毛球3万余场次,惠民15万场次,“等亚残运会结束后,我们会继续对外开放,场馆的价格也是比较低的”。

除了建馆为民,一批运动场地也融入市民生活圈,激活城市空间“边角料”,让人们能“近”享运动乐趣。在萧山区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年轻人们在门前大桥下打篮球,这个高铁桥下空间嵌入式体育场所日均客流达到四五百人。原本在留石高架桥下灰蒙蒙的空地,成了具有足球场、篮球场、儿童玩乐区等场所的动感天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体育运动,让这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可持续地涌动下去。

从亚运会到亚残运会,杭州还在用心打造一座“无障碍城市”。

承办坐式排球项目的临平体育中心体育馆专门打造了无障碍上落客平台,运动员在上下车接驳时,可实现平地行走一般的“丝滑”行动;浙江塘栖盲人门球基地门球馆不仅在出入口安装了自动感应的语音播报器,更贴心为运动员的“小伙伴”导盲犬设置了休息区;承办硬地滚球项目的杭州体育馆将记者混采区隔离装置高度降到60厘米,可实现记者与坐轮椅运动员的无“碍”沟通……

如今,杭州公厕无障碍化率近七成,所有公厕无障碍间和第三卫生间均张贴礼让标语,600余座公厕设置了礼让语音提醒,250余座公厕设置了盲文引导牌。

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城市的温度,承载着流淌的故事和力量

从硬件设施到人文氛围,从生活便捷到公共服务,无论是杭州市民,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都能从这场体育文化盛会中体会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温度来自一辆辆在市区主要道路前礼让的车辆,来自穿着红色小马甲的城市志愿者们,来自青春洋溢、热情周到的“小青荷”们,来自每一个坚守岗位、遵守规则的平凡的我们——我们都是城市故事的讲述者、城市文明的展示者。

这份温度,来源于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同频共振。亚运会前夕,外卖小哥彭清林从离江面12米高的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跳江救人,只因为“大家出来都不容易,能帮就帮”。网友称这一跳堪比亚运会跳水项目的“最美涟漪”。这座城也用暖意将他推举:“最美快递小哥 ”成了一名亚运城市志愿者,参加亚运火炬传递,他也在淳安圆梦,现场观看了自己热爱的自行车比赛。

这份温度,体现在亚运观赛场上。去年发布的“无废亚运”公众十条,就倡导观众践行“无废”理念,做到“零废弃物”,并将“带走身边垃圾、打造无废亚运”写入观众须知。赛事结束后,观众自觉用环保袋,带走现场所有垃圾,草地、赛道和观众席,就像刚入场时一样干净整洁。

这份温度,也体现在杭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亚运会期间,家住拱墅区的汪红武阿姨学会了几句简单的英文,她对杭州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故事都信手拈来,“白娘子和许仙呀、苏东坡呀,都会和游客们介绍”,用自己的声音将让“浙”里的故事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70岁的汪红武听到最多的称呼是亲切的“武林大妈”。她穿着红马甲进行平安巡防,把共享单车排排齐、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解决问题。“就想着发挥余热,为大家做点服务。”

亚运会改变着生活里的一点一滴。汪红武发现,中山北路中间的绿化带在整改后变得更整洁干净,小区附近的小花园也修缮得生机勃勃,“买完菜坐一坐就觉得环境很好”,“大家都有了主人翁意识,要让咱杭州发光发热。”

从2008年开始做志愿者,汪红武见证着这座城市礼迎来宾、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蝶变。而像她一样,数不清的身影也出现在武林大妈微笑亭、出现在社区微型消防站、出现在市区的街头巷尾,传递着城市的人文温度。

而亚运城市的风度、宽度和温度,也将持续下去、升华起来,让人们,更长远的感知这份民生与文明的传递与美好。

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潘璐 陶韬   编辑:黄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