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落笔“第一资源”有何深层考量
发布时间:2024-02-18 20:27:44

浙江宣传 有人说,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最稀缺的也是人才。什么是人才?早在《周易》中就提出“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后来“人才”一词逐渐衍生出有能力的意思,并代指有专长的人。

古人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科技创新,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人才上,哪怕是大国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

那么人才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

2月16日,C919大飞机首次飞出国门参加航展,一站直飞新加坡 图源:中国东航

一是回溯历史,社会进步时亦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曾说:“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升平昌盛之世,总是伴随着大批人才贤士的出现;凡是有作为、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对人才问题总是高度重视的。”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人才,并将用好人才视为兴邦大计。从周文王“磻溪访贤”寻姜子牙,到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贤士,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等故事,无不显示出古人求才若渴、善待人才。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更长、把视野放得更宽,从世界范围、人类历史来看,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

一个是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热潮中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和维萨里等一大批科学家;

第二个是17世纪的英国,培根经验主义理论和“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加速了科学进步,产生了牛顿、波义耳等世界大师,成为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导;

第三个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营造了向往科学的社会氛围,产生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一大批卓越人才;

第四个是19世纪的德国,那个时候有举世瞩目的爱因斯坦、普朗克、欧姆、高斯、黎曼等一大批科学家;

最后就是20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顶尖发明家……

正是这些与时代辉映的历史人物,让西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拥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让整个时代都熠熠生辉。

我国首个可并网的兆瓦级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 图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二是从战略上讲,人才是攻坚克难的“大国重器”

在美工作的钱学森欲回国时,得知这一想法的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表示:“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古往今来,无论是精于制造的巧手工匠、博闻强识的文化大家,抑或是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贤能之士,他们凭本事为自己赢得了认可,而他们深湛的专业本领与蓬勃的实践力和创造力,也给社会注入了一道强劲动能。如古语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行业进步离不开人才。大到航空航天、能源勘测、电子通信,小到焊接、纺织,多年来,一批批“大国工匠”立足岗位、默默付出,以卓越的技能水准和持之以恒追求极致的奋斗精神,在各自领域为改进生产效率、提升行业竞争力等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浙江每年都会评选“最美浙江人•最美工匠”,有的是维修电工,20多年来始终战斗在维修第一线,有的是工具钳工高级技师,解决技术难题500余项,解决设备故障数千次,等等。

攻坚破壁少不了人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很多科学家突破政治封锁、科研条件、技术难度等方面的层层难关,为我国站稳脚跟、提升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像程开甲扎根大漠戈壁20多年,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的开创隐姓埋名、殚精竭虑。他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

推动创新更不能没有人才。创新活动离不开其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人才,“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而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在肩,核心关键是涌现更多前沿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亦是呼唤更多科技人才充分输出洞见、贡献智慧。

2023年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对外发布由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 图源:新华社

三是着眼未来,时代与人才彼此滋养、互相成就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但无论哪条路,人才都是关键支撑。

在国际上,有两个标准常被拿来评判一个国家能否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中心,一是重大科学创新成果占世界同期发明总数的比例,二是世界一流的学者、教授和优秀学生的集聚程度。据统计,2022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人才比较优势日益凸显,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迈进。

然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还存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大而不全的问题,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创新型人才还不多,亟需一批领跑者和开拓者引领发展、驱动创新。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既要充满危机意识以应对新挑战,又要站上时代风口,如果此时不拼,那就会像19世纪那样,没有登上工业革命的历史快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超越”“赶不上”。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劳动关系变得灵活、工作内容趋于多样、工作方式富有弹性,各种新业态不断迸发,新就业群体持续涌现。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用汗水浇灌自己脚下的土地,用奋斗拼出了精彩的明天,用坚持赢得了鲜花和掌声。比如,快递小哥李庆恒凭着满腔热情练就一身绝技,获评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靠把汽车喷漆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95后蒋应成在多个重量级赛事中斩获冠军,获评浙江省特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命运的光亮不只化作聚光灯照射在那些闪亮的人身上,也会如春天的暖阳铺洒在每一名平凡者前行的路上。

评上“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还获百万房补的快递小哥李庆恒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四是细观现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非易事

现实地看,从供需错配、人才赤字、机制不畅等宏观“堵点”,到招不到人才、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等微观“痛点”,再到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许多现实挑战都摆在眼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面临一些关键命题。

如何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至今仍令人深思。杨振宁院士也曾就“国内科学家‘难产’的实际情况”连发三问,“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一连串的问题,问的是人才培养,是人才机制,也是年轻人的雄心壮志。

如何破“李约瑟难题”?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为什么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都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他纠结的问题或许针对历史,但我们思考的目光更应触及未来。比如,怎样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怎样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导向,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科学的标准体系?怎样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人,那么我们还应重视一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人向来讲求德才兼备。有才无德,“人才”就可能滑落为“人渣”,其害尤烈。正如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心怀“大我”方能成就“大才”,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各类人才都需要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在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中找准前行坐标。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人才”这两个字从来都不遥远,若人人尽心而为、尽己所能、尽展所长,则都能在各自领域成长成才、发光发热。浙江新春第一会将落笔“第一资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