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头条新闻
发展看滨江③ | 创新!滨江发展“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2-10-13 18:48:53

十年间,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全省创新创业高地,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实现一个又一个非凡成就。

人才:年均引才3万名

image.png

这几天,孝作祥博士和他的团队都异常忙碌,由他们研发的3款源头创新单/双抗药物已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孝作祥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深耕临床肿瘤与创新抗体研发领域。在国外工作多年后,2017年决定回国。因被滨江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他选择落户滨江,创办时迈药业,并且入选滨江“5050计划”重点扶持。

“无论是资金扶持,或是帮助我们促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5050计划’给了我们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孝作祥说,接下来,顺利的话,将会有新产品在市场推进。

滨江始终以人才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了众多像孝作祥博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2010年,滨江推出了浙江省首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计划“5050计划”,从2016年该计划因势而变主动升级,将政策扩面至国内,不唯留学经历认人才;到2021年第三轮升级,延伸出台“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和“5050”基金,共同构建起“5050”政策体系;再到今年新出台的“1+5+20”人才新政,为人才成长精准“滴灌”......

“5050计划”,从一项引才政策,蜕变成为一个人才品牌。如今,走出了人才带技术、技术带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滨江路径”。据悉,截至目前,累计培育“5050”人才项目997个,拥有各类人才计划专家496人;每年引进各类人才超过3万人,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0.16万人;累计培育7家上市企业,航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

此外,滨江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累计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5000余家,数量领跑全市。

企业:市场主体9万家

image.png

除了孝作祥博士这样的生物医药人才外,滨江还有许多发明人才。就在前不久公布的“滨江工匠”名单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比如,有发明专利103项的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研发中心总裁刘明;授权专利180篇、第一发明人146篇的新华三集团研究开发部工程师comware开发部测试部软件测试黄李伟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滨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148件,占全市的25.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9件,是全省的12.3倍。今年1-8月,滨江专利授权12894件,同比增长12.24%,1-9月,知识产权质押达42.9515亿元,同比增长22.67%,排名均为全市第一。

这些发明创造的背后,不仅有人才的智慧,还有企业的“心血”。

此前浙江省工商联发布的“2022浙江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0强”榜单就是最好的“证据”。数据显示,企业研发投入百强榜汇总,杭企占了34家,其中,滨江占12家,上榜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榜首。而且前10的企业中,滨江就有4家。

“我们一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同时也想办法撬动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滨江每年都会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设立产业扶持资金。并且,每年滨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始终保持在10%左右。

除了研发投入外,滨江也对不同的企业类型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

对科技型创业企业,开展“创业陪跑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全链条孵化体系,实施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奖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链条,继续实施新一轮国高企三年倍增计划,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市场主体总数已近9万家,其中,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44家,有效国高企数量从2012年的493家发展到2021年的1928家,29家企业入围2021年全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

平台:创新联合体18个

image.png

有了创新人才的“源动力”,下好了创新投入“先手棋”,那么接下去的关键,便是搭建创业平台的“强磁场”。

“高能级创新平台,就像‘发动机’,驱动着高质量发展。所以看到一些符合高新区产业导向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平台,我们都希望引进来,为企业所用。”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尤其是滨江想要释放更大活力,提高创新能级,名院名校名所等创新平台的引入必不可少。

基于此,滨江加大创新平台引入,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等6个高能级平台加速落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如,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发展省内500多家合作伙伴,孵化了100多个行业标杆创新解决方案;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并落地企业22家;北航杭研院与领域领先企业共建21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与16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402项等......

好消息不仅于此,滨江还落地了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基础设施,成立白马湖实验室,实现了重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同时,区内5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的创新动能仍在持续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探索更高效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在滨江已经成为趋势。今年,滨江发布“两链”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引导“链主型”组建创新联合体,已搭建7条产业链,打造了18个创新联合体。

“十年来,滨江全力构建具有高新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动、协同、融合,已成为滨江创新力的重要源泉。

接下来,滨江将继续深化拓展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健全企业与创新平台、高校院所合作机制,着力打通技术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来源:滨江发布   作者:   编辑:张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