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江北塘河。 吕春法供图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浙江因水而山河秀美,因水而如诗如画。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依靠其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科技治水的特色之路。
行走在滨江,随处可见科技治水的印记,从治水“老大难”到捧回“大禹鼎”,滨江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成功迈进从“人治”转向“智治”的治水2.0版,未来都市水环境的模样渐露端倪。
什么是未来城市水系统?
2021年2月,5400米的北塘河游步道全线贯通,这个滨江“最美跑道”火速出圈——不仅颜值抗打,更重要的是这里“藏”了治水秘诀。
即便在汛期,大雨滂沱,北塘河公园的路面和草地上也没有积水,这得益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如何实现海绵城市的功能?答案在于应用生态系统。
北塘河公园内打造了生态植草沟、生态缓冲带、生态湿地泡、生态驳岸等专业设施。其中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对排入北塘河的雨水、地下水起到适当净化作用。自然多样的生态驳岸可以稳固堤岸,营造丰富的亲水游憩体验空间。自我调节的生态湿地泡可丰富环境,净化水质,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生态缓冲带则可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城市气候,创造栖息地廊道。
如今,北塘河以北片区水质稳定,沿岸公园绿草如茵,河道水草丰美,高新企业、商业综合、体育公园依河而建,片区内产业业态、城市形态、环境生态“三态融合”,既是历史文化的集聚区,又是亚运滨江的核心区。
智慧管网助力“碧水迎亚运”
“碧水迎亚运”,治水再升级。2020年,滨江长河街道率先成功试点了首个智慧管网动态管理系统,随着长河街道智慧管网(江南大道以北区块)一期完成,滨江的科技治水再度升级。
从智慧管网管控系统驾驶舱屏幕上可以看到,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前端感知设备等数据不间断刷新展示,实现“一屏通览”。
该屏幕上可查看各类管网的基础信息、运行状态、算法结果,汇拢了物联监测、模型分析、人工发现、群众举报等多途径的问题来源渠道,通过系统预警、核实、处置、反馈事件等环节,为最终决策提供辅助支撑,实现管网问题的闭环处理。
“如果区域排水单元管网出现排水异常情况,系统会发出预警,形成问题事件栏,由街道按事件类型将任务下发给社区或相关职能部门,最后运维单位或物业构成事件处置的末端链条,问题整改后,形成管理闭环。”长河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智慧管网的迭代升级,实现了未来城市“智慧水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打造出一套智慧水务样板。
数智治水系统迭代升级
“加快数智治水系统建设,不仅是浙江省、杭州市的明确要求,也是解决水环境长效治理难点和痛点的有效手段。”滨江区五水共治办负责人称,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滨江曾尝试增设泵站提高排水能力、对路两侧雨水管网进行维护、整改管网增大过水能力等多种办法,但遇到强降雨天气,还是会发生积水情况。
如今有了数智治水系统,可以根据气象数据进行模型分析,计算出易积水的点位和路段,方便提前安排人员、车辆、设备进行疏通排水,让汛期积水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
据介绍,数智治水系统包含智慧河道管控、内涝洪水风险图、闸站智能管控、智慧水务和二次供水五大系统。在抽取相关数据并筛选后,汇集成治水大数据,并融合水动力模型、水工建筑模型和模型耦合技术等,为治水工作提供预测预警、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
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对滨江41条河道、1个湖泊和若干个小微水体等水域的实时监管预警,覆盖大多数雨水管网、排灌站,以及全部河道流量监测、管网液位监测等监测点位。
“我们将针对目前实践中遇到的感知网覆盖面不够、数据资源汇集不完全、河道管网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手段等问题升级完善,打造‘治水云平台’的2.0版。”上述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