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还想写一些新讲稿。她是浙江巨通管业有限公司的研发主管,也是龙游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
曾心怀教师梦的林玲,因为父亲的一句“回家一起干企业”,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里,穿上工作服和高筒雨靴,成为班组里最年轻的制管工人,并和年龄几乎差了一辈的工友们探讨起机器使用和混凝土配方。
这是林玲的亲身经历,也是她在宣讲《厂里来了小年轻》里的开场白。
说起和宣讲团的结缘,林玲笑着说是“自由的风吹动了我这棵木讷的树”。
2023年,林玲在机缘巧合下通过几场体制外赛道的宣讲比赛加入“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她还记得,第一次上台时,手心的汗水湿了话筒,裤腿好似都紧张得在发抖,更不敢看台下的评委、观众,连精心准备的讲稿和PPT都顾不太上了。
“上台之前心跳很快,但当我拿起话筒站上舞台、一道强光朝我照过来时,台下的人我都看不清了。”这是90后宣讲员曹思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主题宣讲。最开始,她的声音都在打颤,到结束时,她在强光下听见了响亮的掌声。
林玲和曹思怡回想起第一次宣讲的感受,都是“紧张”,但对她们来说,那也是作为普通人“发光”的开始。
新时代理论是什么?会不会很严肃、死板,专业性特别强、门槛特别高?这是林玲被鼓励去参加宣讲比赛时,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念头。紧接着,她又想,我真的可以吗?
她自觉是个内向、社恐的人,面对资历深厚的老员工也常因经验不足而缺乏信心。来到宣讲团,在指导教师和团员的鼓励下磨讲稿、试讲练习,然后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不错的名次,她说这是第一次脱离企二代的光环拿下属于自己的荣誉,“老师说虽然我性格内向,但站上舞台时好像会发光。”林玲有些兴奋地说,自此,她开始对宣讲团“上头”了——开始主动学习原先不熟悉的各项大政方针、战略思想,向宣讲团教师和成员们提问,关注与企业有关的政策理论、新闻报道等等。
“之前,我觉得那些离我很遥远,很多方针政策应该都是针对高精尖企业的,我们作为传统企业可能没什么关联。但开始接触学习后才发现,这些政策方针对企业来说就像空气和土壤,很重要也容易被忽略。”成为宣讲员一年多,林玲自信了许多,还经常给来龙游的外地朋友推介宣讲团的活动和研学点位,各种专业术语不自觉就挂在嘴边。
宣讲团的活动也在她的生活里“置顶”,“只要公司那边走得开,宣讲活动我都是放在首位的。”
曹思怡用“成长”来描述自己的宣讲生涯。
第一次宣讲比赛,听见主持人说,“一等奖来自龙游县总工会”,曹思怡面上淡定但心里狂喜。带着这份荣誉和备受鼓舞的心情,她一路参与了不少宣讲活动,“共富工坊”、匠心精神、“四千精神”都曾被她生动讲述,背下万字长稿、随车讲解也不在话下。更自信、不怯场、能写能讲、能力提升,曹思怡有些感慨,“宣讲团很锻炼人。”
她们跟着宣讲团从舞台走到田间地头,宣讲、研学,又走出龙游、走出浙江,到安徽等多地参与“理论宣讲走亲”。几个月前,林玲和曹思怡刚刚尝试作为宣讲员参与助农直播,反响不错。
某一刻,曹思怡觉得,直播间的灯光好像和第一次宣讲时的舞台强光重合了。
“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她有些感慨,“宣讲团就是这样一束光,让我可以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小小光亮。”
追光的人开始发光,也将这份光亮带给了更多人。
到现在,林玲已经累计开展60多场宣讲,受众上万人次。曹思怡参与了20多次“宣讲走亲”交流活动,进企业开展50多场特色宣讲,受众职工达2万余人。
林玲是十足的体验派,在宣讲时常将自身经历和新时代理论结合,一次在村里宣讲时,一位阿姨直夸她讲得好,“证明他们认真听、听进去了,我特别高兴。”
除了对外宣讲,林玲还给自家企业职工开展日常讲解。有了多次宣讲的经验,她习惯把贴近员工生活的内容结合方针政策进行分享。
“现在慢慢发现员工更愿意听我讲了,每天很期待我今天要给他们讲什么内容。职工关系、凝聚力也都有了提升。”林玲觉得,这种影响和改变是潜移默化的,长久下去,既有助于稳岗,也能提升企业形象。
2019年9月,龙游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立,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宣传、解读党的创新理论。
从最初的31个宣讲团成员到现在的4300多人,从传统宣讲到融入相声、快板、三句半、脱口秀、微情景剧等多种表现形式,“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在不断发展。林玲和曹思怡期盼着,自己能够和宣讲团一起继续追光,也把光亮带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