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头条新闻
政已阅丨省委副书记专门开会研究,这类市集为何重要?
发布时间:2024-09-10 22:24:46

最近在浙江,一种“新概念”的市集受到了大众关注。

根据9月6日《浙江日报》报道,5日,省委副书记刘捷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召集省直有关部门单位、部分区县和市集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研究推进共富市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机制。

共富市集,是一种怎样的市集?又为何能够得到党委政府的格外关注?

8月24日晚,孤独症青年在杭州武林夜市爱心摊位自弹自唱。潮新闻记者 潘海松 摄

市集,本身就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业态。这些年,我省各地纷纷打造各类市集,一系列美食市集、文创市集、IP市集、咖啡市集、宠物市集、复古市集、非遗市集、音乐市集等因为人气火爆而“出圈”。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开始在市集的基础上融入“共富”元素,通过为低收入群众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减免摊位费、带动村居民家门口就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分红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不少市集也因此被称为共富市集。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在义乌李祖村,就参观了村子里的“共富市集”。

李祖村职业经理人金靖介绍,在村里举办共富市集,目的是为李祖村村民、创客、摊主搭建特色农产品、手作潮玩、非遗文创产品的产销场景,从而让城市里的潮文化走进乡村,让乡村的好产品走向城市,促进老百姓家门口增收。

和普通的市集相比,共富市集有着更进一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增收效果上,调查显示,目前共富市集中月收入增收3000元以上的占比达到68%,月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摊位占比超过50%。

在带动就业方面,市集起到的作用也颇为可观。在为经营户提供了就业创业平台的同时,市集还可以为附近群众提供保洁、安保、帮工等多种岗位,在家门口就业。据统计,目前全省70%的共富市集带动附近村居民人数超过30人。

还有一些地方,把市集当作了激活区域的抓手,在共富市集内设置公益慈善、文旅体验、便民服务等内容,以此吸引群众参与“赶集”,为群众提供更好体验的同时,刺激当地消费。像是杭州市拱墅区的小河直街,每月就固定开展“小河文艺生活·共富市集”,吸引各类用户在小红书等平台发布数万篇笔记。40余市集商户和200余街区商家同时吃到了“流量红利”,近两年街区经营性商户占比因此从30%提升至71%,年均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

共富市集既能够促进消费,又能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还能解决就业推动“扩中提低”,因此成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又一个重要抓手。

在当下,让更多人从共富市集中获益,享受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成果,是共富市集建设的一大方向。

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建设更多的共富市集。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开办市集,需要经过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商务、公安、交管等各部门的审批;另外一方面,开办市集还会遇到用水、用电、用气、网络铺设、用地等政策不明确,资金不足,推广不利等一系列的制约。

这就需要在更高层面出台具体的政策意见和支持举措,指导地方探索制定准入规则和管理标准,实现部门之间的工作统筹,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共富市集建设起来。

同时,市集的运营能力也得提升。

事实上,不少市集在开办火爆一段时间后,会面临客流明显减少的窘境。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产品缺乏特色,不能满足居民或者游客的需要;有的是因为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只能对已有市集简单“复制粘贴”。

对此,浙江的不少地方都在探索解决之道。像是杭州的武林夜市、义乌的“大陈小集”,都引入了有经验的市场运营团队。他们所在的地区,都出台了相关办法,以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专业团队进驻,让他们在运营市集的同时,帮助提升和完善其他管理和运营相对落后的共富市集,打造形成共富市集的样板。

还有一些共富市集则把产品和服务,与共富工坊、“妈妈的味道”公益品牌融合联动起来,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是将当地的非遗项目、文化特色在市集中进行推广,通过给市集增添独特的文化底蕴来增加吸引力。比如舟山市定海区的三毛故里庙桥村,他们打造的就是“三毛文化”共富市集,主推文学作品、非遗手作等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打卡。

在专题研究中,刘捷专门指出,要着力突出共富市集的共富功能,紧扣缩小“三大差距”,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结合,将重点群体参与度、创业就业能力、强村富民带动性等纳入共富市集的评定标准,重点支持扶持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农创客等就业创业。

也就是说,共富市集是一项惠及大众的民生工程。随着这项工程的推进,共富市集不仅将成为线下商业的新风口、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更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链接纽带。

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高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