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爆的话题,还数全球出圈的《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石猴,离开花果山,架木筏跨东海,在三星洞拜入菩提祖师门下,习得七十二变、筋斗云等广大神通。
9月初,来自约旦、毛里求斯、尼日利亚、所罗门群岛和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的23名农林业官员及技术人员漂洋过海来到浙江学习考察。考察足迹,遍及浙江安吉、长兴、云和等地。
此番东行,取了什么“经”?
一问:为何是浙江?
“发展中国家竹业技术培训班”,由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承办。
之于浙江,它并不是个新鲜词,而是“固定动作”。
它在杭州开班,既要求学在书本,又要求行在路上。
这批海外农林业官员及技术人员,除了学习专业农业理论和技术外,便是到浙江各地实地学习考察。
放眼全球,竹林自然分布在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绝大部分竹产地国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南南合作国家。
浙江是绿色发展理论的发祥地,竹林成为浙江省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代言人”之一。
“七山两水一分田”的之江大地,孕育着竹林1400余万亩,竹林面积超30万亩的县(市、区)13个,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43个,全省竹产业总值超500亿元。
青青翠竹,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竹产业,浙江形成“独有经验”。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林碳汇”“以竹代塑”技术国内领先,竹产业成为浙江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生态样板产业。
放眼产业区域布局,形成了以安吉竹制品、临安竹笋产业、龙泉—庆元竹板材家具、遂昌—衢州竹炭竹醋液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笋竹加工集聚基地。
纵观海外人才的学习考察地点,历年来聚焦竹产业资源发达县(市、区),陆续放在了“中国竹乡”安吉、“浙江省主要竹笋产区”临安,今年的实地考察地点是浙江安吉、长兴、云和。
茫茫竹海,是湖州安吉、长兴的符号,可为何是丽水云和?
竹海背后,蕴藏着“绿色发展”理念。此次考察学习以绿色为核心、竹业为基础、技术为引擎。
以竹为媒的同时,要兼顾绿色和技术。
看绿色。云和这座“山水之城”,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84座、水域38.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1.5%。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以童话般产业为支撑、以童话般生活为核心的“童话云和”,其贡献出的云和元素、云和实践,成为全国山区县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本。
看技术。云和这座“小县大城”,有着全省唯一以人称命名、拥有国家注册商标的劳务品牌—“云和师傅”,共培育20批814名“云和师傅”、1000多名“后备师傅”,累计带动本地及中西部地区100多万农民发展产业,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30余亿元。这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妥妥的“技术达人”。
从安吉抵达云和途中,这批前来“取经”的学员们,期待与这座小县城发生点“奇妙反应”。
二问:如何办得好?
如何让这次学习考察,在云和办得不一般?
山区小县城,得有自己的“奇思妙想”。
安吉的主题紧扣“竹”,海外学员们陆续前往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安吉竹境竹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吉县以竹代塑应用展示厅、“绿城桃花源”等地,学的是竹林林下经济、原竹加工技艺和建筑设计及工艺深化、以竹代塑+模式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境原竹建筑在大型旅游综合体应用等方面知识。
有着“中国竹乡”美誉的安吉,境内拥有竹林面积约100万亩。而云和,竹林面积仅10.5万余亩,大径竹年产量40万根。
竹资源谈不上丰富,竹产业谈不上发达。此番学习考察,若在竹上做文章?云和不占优势。
如何接住这波红利,云和有点“压力”。8月底,云和县委人才办便苦苦思考。
“海外人才、农业技术,这两个因素能否有效结合,办出一场具有云和特色的海外人才交流活动,办出新意、办出彩?”云和县委人才办领导干部连夜躺在床上,也在思忖。
8月31日一大早,云和县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便张罗起来,召集各相关部门专门开展了一场“研讨会”。
一张长桌上,云和县委人才办、云和县委宣传部、云和县崇头镇人民政府、云和县外事办、云和县元和街道办事处、云和县融媒体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团团围坐,面对面讨论交流。
一份初拟的方案,厚厚数页。会议室,满是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从活动名称的敲定、到活动内容的确定、到行程安排和任务分工,每个环节,都摆到台面上讨论。
“咱们这个人才交流活动,要做,就要做好!”云和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率先发言,打破了会议室的岑寂。
而后,大伙儿争相发言,集思广益。
“课堂教学,能不能更加灵活有趣?”“5天时间,点位怎么设计、行程怎么安排、活动主题怎么定?”“才从海上来,来东方取经,能不能叫‘东行学艺’……”这场讨论会,你一言,我一语,足足讨论了1个小时30分钟。
最终,主题定为:“才从海上来 潮浙丽出发”;
系列活动定为:“东行学艺”“遇见乡村”“东方讲堂”;
“授课导师”,除专家学者外,来自云和木玩、雪梨种植、乡村文旅等领域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乡村振兴人才,担任“产业导师”,带着海外学员们“寻名匠·溯‘木玩’前世今生、问名师·觅‘雪梨’品质之钥、访名士·解‘乡村’发展迷津”等。
这场大讨论,谭主全程参与,同众人在“头脑风暴”中接连碰撞出不少想法。
各种新潮有趣的金点子“冒”出来,让这场考察学习活动变得颇有“特色”。
“人才”这个关键词、“云和师傅”这类乡村振兴人才,在云和的“分量”,今年尤其重。
今年是“云和师傅”品牌创立20周年,以人才交流活动为依托,云和为海外英才、本土创新人才和企业家搭建人尽其才的舞台。县里大力实施“云和师傅”地瓜经济行动,打通进出通道,让更多的“云和师傅”走出去,让更多的海外英才走进来。
当海外英才走进来,“云和师傅”这群专业的“产业导师”们毫无保留,纷纷亮出“独门绝技”,在技术交流、产业对话中,推动海内外农业技术人才“牵手”。
三问:“取”了什么“经”?
“lovely guys~bye!”9月8日,云和县外事办一位干部的朋友圈“晒”出了这样一则动态,配图是海外学员在山野田间,欢声笑语学技术的画面,全程担任翻译的她,很开心能结交这群“洋朋友”。
“so wonderful!”尼日利亚环境部资深官员拉瓦没想到,此番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雪梨树下,是“田间讲堂”。元和街道梨庄村雪梨种植基地,老雪梨树层层叠叠,“大块头”的雪梨果挂满枝头。
“云和师傅”雷宗明身穿畲族服装,从雪梨套袋、精细修枝讲到雪梨采摘,他教得认真。
海外学员们头戴草帽,在雪梨树底下也学得认真。
技术要点“领会”完毕,大伙儿拎着锄头、铲子,挖土除草,采摘雪梨,跃跃欲试。
瞧见枝头的大雪梨,有眼馋的学员直接咬了一口,用英文说了一句:“香甜、营养还多汁!”
“我把许多新知识记录下来,回国后就可以和我的同事们一同分享中国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老梨树下,拉瓦运笔如飞,认真做笔记,记下整整3页的“技术要点”。
这个具有560余年历史,素有“中华名果”之称的云和雪梨,让拉瓦印象深刻;“云和师傅”亲自教授的种植技艺,让他直呼:“不虚此行!”
在云和县金成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变“课堂”。公司董事长、“云和师傅”王万成与海外学员们穿梭在产品展示区、生产车间内,学习激光雕刻技术、制作木玩产品,亲历“小木头变身记”。
“‘云和师傅’的技艺令人惊叹,对孩子们学习成长意义非凡!”在毛里求斯农业工业和粮食安全部森林保护和执法官员穆罕默德·埃尔法·格拉普看来,云和木制玩具生产制作技艺,为毛里求斯教育教学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回头看这场人才交流活动,有体验、有收获,更不乏深意。
农业技术的交流,是双向奔赴。除了一方的技术输送,另一方也在主动“取经”。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得以“共享”。海外农业人才因系统学习,得以逐步变得“内行”。
他们行囊中带回的是记录东方、记录浙江发展的“东行笔记”,满载着“刚需”的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将为非洲和亚洲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中非合作新建和升级近10万公里公路、超1万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一项项中国农科技术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非洲群众的“吃饭难”,菌草种植开辟了广阔的致富新前景,鲁班工坊传授了众多职业新技能……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为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新选择。
在6日圆满收官的中非“峰会周”,中非关系史上留下历史性一笔,点亮了全球瞩目的“南方时刻”。
在“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新定位下,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这场人才交流活动,不乏来自非洲、亚洲的熟悉面孔,是中非、中亚地区农业合作蓬勃开展的缩影,也充分验证了非洲的一句谚语:“同路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