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头条新闻
钱江观潮丨嵊泗黄龙岛招募“共建人”打造发展新生态 青年创客激活沉寂海岛
发布时间:2025-07-10 17:43:07

7月5日一大早,嵊泗县黄龙乡南港村,当初升的太阳给云层撒上碎金时,“小岛共建计划”主理人、1992年出生的钱仕逸已静立在“我们的理想岛”社区中心的落地窗前。咸涩海风卷来远方渔船的悠长汽笛声,与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声缠绵共舞。作为小岛共建项目的掌舵人,这样充满希望的早晨,已伴随她走过550多个日夜。

每天早晨与伙伴们复盘各种细节,成了钱仕逸雷打不动的习惯。

“小逸,你瞅瞅这午晚餐的菜单合不合客人胃口?”南港村58岁的沈海央阿姨捧着菜单笑盈盈走过来。曾在岛上打零工的她,如今已是这里的掌勺能手。“自打小逸他们来了后,村里就热闹了起来,满眼看去都是年轻面孔,咱们这心里头啊,也跟着活起来了!”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的黄龙岛还面临着渔业衰退、人口外流、旅游业萎靡的困境,岛上仅有一辆出租车。

而如今的黄龙岛,新变化像海浪般层层涌来:岛上年轻面孔比比皆是,一到周末游客便熙熙攘攘而来,比去年同期多了两成;新引入的50辆共享单车不光方便了游客,还让岛上的老人们学会了“扫码出行”;“菜篮子”工程让菜价直降三分之一,打个电话外卖疾速就到,各类沙滩和景点也在逐步开发……

转机始于去年1月,钱仕逸所在的“理想在野”团队携手黄龙乡启动小岛共建计划乡村文旅项目,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招募“乡村共建人”,最终33位核心共建人脱颖而出。他们以“共创共建共享”为画笔,在黄龙岛的画布上勾勒出“参与式微旅居社区”的图景,让沉寂的小岛重焕生机。

短短一年多光阴,这座仅有2900个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离岛,就吸引了2500多位年轻人参与线上共建社区,40余位“小岛共建计划”共建人深度参与项目。咖酒馆飘出的醇香、艺术商店里的创意火花、文学自习室的静谧书香,正为黄龙岛编织着崭新的文化肌理。

嵊泗黄龙岛。本报记者 郑元丹 摄

让钱仕逸团队一见倾心的,是黄龙岛未经雕琢的渔村本色。2023年5月,“理想在野”团队初登黄龙岛便被深深吸引——这里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却未被过度开发,渔村文化如陈年佳酿般醇厚,渔民的笑容里满是质朴的暖意。他们敏锐捕捉到,这座小岛恰似都市青年心中的“桃花源”,盛满了对诗与远方的憧憬。

在钱仕逸看来,传统海岛开发如同“输血”,而年轻人则是激活小岛的“干细胞”——让他们带着创意项目扎根于此,与小岛共同生长。黄龙岛的“小岛共建计划”构建起立体多元的人才生态:顶层是深耕海岛的长期创业主理人,中间层是3至6个月实习的见习主理人,基础层则是2至4周的“候鸟”驻留者,如同三层浪涛,层层推动小岛向前奔涌。

“夜航船”咖酒馆。本报记者 郑元丹 摄

“夜航船”咖酒馆00后主理人梁宇星就是位长期主理人。采访当日,记者跟随钱仕逸的脚步踏入咖酒馆时,梁宇星正将刚烘焙好的咖啡豆倒入研磨机,浓郁的香气与海风的咸涩在木质吧台前交织。去年6月,在钱仕逸团队牵线搭桥下,这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的姑娘将咖啡馆成功落地。目前她招募了三位“候鸟”驻留者守店。前不久,嵊泗县委统战部给予了她一个新身份:同心合伙人。“有了这个身份,就要带着百姓致富。”梁宇星告诉记者,岛上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志利阿姨分享编织渔绳技艺时,说到“每个绳结都是海的指纹”。前几天,她跑了趟杭州,将渔绳结作品带到大城市,受到很多人喜欢,好的作品可以卖到上百元。回岛后,她将顾客的建议和需求带给徐志利,帮助她在作品创新上下功夫。梁宇星期待未来可以开一家沉浸式工坊,让都市青年在绳结缠绕间触摸海的记忆。

钱仕逸和梁宇星(左边两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何伊伲 摄

“夜航船”咖酒馆不远处,理想岛艺术商店不时有游客进出。踏入店内,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映入眼帘,一些由驻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被摆放在这里。“月营业额稳定在1万元左右。”1998年出生的主理人汪梦婷晃了晃手机,“每次招募见习主理人的帖子一发,对话框全是‘想在海边做文创’的年轻人。”

这种“用流动换时间”的思路,持续吸引不同的年轻人来小岛开展活动或体验生活,也让小岛一直保持活力与成长,这与黄龙乡政府寻求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从“我们的理想岛”社区中心望出去的海景。本报记者 郑元丹 摄

黄龙乡党委书记孔迪最近正在酝酿一件事:推动岛上4村抱团发展,成立强村公司。除了一起打造“我们的理想岛”社区中心,黄龙乡和钱仕逸团队正在为盘活岛上的闲置资产努力,今后将整个岛作为一个“游民社区”,吸引年轻血液注入,激活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夜幕降临,黄龙岛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海风裹挟着丝丝凉意轻拂面庞。当晚,大钳咀头·理想岛艺术馆化作一片音乐的海洋,一场专为年轻人打造的青青室内合唱团音乐会在此浪漫启幕。这座曾经沉寂的小岛,正在年轻人与村民们的双手间,渐渐长成大家理想中的模样。

嵊泗黄龙岛一景。本报记者 郑元丹 摄

【短评】

做一块回应潮汐的礁石

“理想岛不是我的独角戏,是所有敢把梦扔进海里的人一起堆的堡垒。”当钱仕逸和其他“共建人”在黄龙岛开拓属于他们的梦想时,我们在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看到了这个小岛的“光”。

每次从杭州抵达嵊泗县黄龙岛,钱仕逸在路上要颠簸8个小时;小岛常住的以老年人为主,岛上生活很是单调……这些困难,在小岛共建者眼里都不算什么,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岛旅居,让小岛活起来。

老渔民那句“礁石被浪打了一辈子,也能长出贝壳的花纹”,教会了钱仕逸们在海岛土壤中汲取力量。青年创客理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礁石选择”:不做被浪潮任意推送的浮木,而成为一块能回应潮汐的礁石——既有接纳大海的胸怀,又有锚定自我的坚硬。

愿更多青年像他们一样,把生活活成理想与现实共生的状态。当潮水退去,你会看见每粒沙子里都藏着光。


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