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头条新闻
文润之江丨赓续文脉,弦歌不绝 浙江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20周年纪事
发布时间:2025-07-19 21:07:12

晚风送爽,碧波荡漾,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小河直街,白墙黛瓦,店铺林立,是杭州运河商埠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存。虽夏日炎炎,仍游客如潮。这里是浙江持续深化文化保护工程的生动实践。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强调“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要求“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并多次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作出指示批示。2005年7月,他亲自部署推动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实现浙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良渚古城遗址。潮新闻记者 周旭辉 张敏娴 马丁 摄

如今,浙江历史文脉不断擦亮新标识。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吴越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金名片不断擦亮,正向世界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入西湖景区,过梅灵隧道,眼前豁然开朗。有600多年历史的梅家坞村静卧于山谷间,茶园镶嵌在山坡上,房屋错落,亭台古朴。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利用农房院落开办茶楼和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繁荣”表象下,西湖山地村落风貌却岌岌可危。风格杂乱的建筑冒了出来,甚至出现了欧式楼房。

2003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经杨公堤,过五云山,访梅家坞,考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他说,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西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尽最大努力予以保护”。

此情此景,时任梅家坞村村党支部书记翁广银记忆犹新:“习书记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嘱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的一草一木。”

梅家坞干部群众下定决心,整改农房立面,扮美湖光山色,还保护性修缮了清代古宅、碑亭、古道等,丰富了龙井茶文化内涵。“十里梅坞蕴茶香”名扬四海。

回看世纪之交,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演进,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一些文化遗存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面临巨大保护压力。

2006年6月10日,首个全国“文化遗产日”。习近平同志在专题调研时强调,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和魂。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中国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等得到精心保护。

作为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范围广、难度大,既涉及运河本体,也关系周边城市和镇村,还要科学处理文化保护与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等的关系。

新起点上,如何做好大运河保护新篇章?杭州市临平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动——

针对低散乱码头较多、影响运河沿线人文景观这一突出问题,当地成立专班,用最快速度做通业主和周边企业思想工作,累计拆除32个小码头;同时,打造29公里绿道,串联沿线镇村,梳理在地文化,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盛夏时节,人们沿河漫步,郊野风光分外怡人,广济长桥、郭璞古井、雷家桥古纤道等文物遗存如明珠闪耀,稻作文化、荷塘文化、鱼羊美食文化等各具特色。

大运河,是润泽百姓的水脉,也是传承历史的文脉。

20年来,浙江始终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原则,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构建起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体系,浙江作为100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丝、瓷、茶、稻之源实证地的地位不断凸显。

创新保护机制

浙南龙泉,剑川大道258号,有座造型别致的文化地标——龙泉青瓷博物馆。入口,如一个瓷窑。建筑群,似一件件瓷器,自然地放在田野间。

馆长刘莹记得,21世纪初,龙泉瓷窑考古发掘出大量文物,但当时的博物馆空间有限,无法容纳和展陈,“2007年,习书记在调研中得知此事,当即表示可以建一个新的博物馆。他说,‘龙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好好保护’。”

之后,在相关部门支持下,龙泉青瓷博物馆于2009年底建成开馆,宋代青瓷凤儿瓶、明代青瓷龙纹盘等珍贵文物惊艳世人。

牢记嘱托,不负期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龙泉青瓷珍品回家展、海丝之路·南海Ⅰ号龙泉青瓷归源展等重磅展览在此接连推出。目前,该馆年接待游客量超40万人次,成为保护和传承青瓷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文化保护宗旨,到具体实践路径,习近平同志有系统的思考。在浙江工作期间,他鲜明提出,要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加大立法和保障力度,理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增加投入。

20年来,浙江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市、区)文物局全覆盖,省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取得显著成绩,一批重量级博物馆相继开放,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系统保护体系逐步成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格局日渐完备。

每年谷雨时分,人们都要汇聚绍兴,在会稽山上击鼓撞钟、恭读祭文、敬献祭舞,举行大禹祭典。

“从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算起,公祭大禹陵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近代受战争等影响一度停办,1995年恢复公祭后,影响力已不如之前。”绍兴市水利局原副局长邱志荣说。

2005年和2006年,习近平同志连续对公祭大禹陵活动作出指示批示。在他的推动下,“大禹祭典”得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典活动和大禹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稽山凝翠,鉴水流长。如今,大禹祭典内涵更加丰富,祭乐、祭舞等特色表演,延续中华礼仪,也记录发展印记,并为大禹文脉注入现代活力。

保护文化遗产,还应是全社会的“大合唱”。

兰溪诸葛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2003年9月19日,习近平同志到此调研,登上全村制高点天一堂,仔细询问古村保护情况。

听到村里“人人都是文保员”,每幢古建筑都要挂牌,住在里面的村民要签订保护责任书,习近平同志夸奖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模式。

笃定这条路,今天的诸葛村,200余栋明清民居古色古香。文物毁坏处罚措施被写进村规民约,《文物保护法》等内容被制成宣传册,分发到每家每户。村里还成立旅游公司,让村民变股东、人人能受益。

在共建共享中,文物保护从被动转向主动,人与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更为紧密。

人人参与,代代相传。在越剧发源地嵊州市,崇仁古镇的一个小小“戏迷角”,也点燃了当地村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以前都是送戏下乡,场次少,时间不定。通过搭建‘戏迷角’,成立民间越剧团,我们鼓励村民自己唱、自己演,既传承了非遗,满足了文化需求,还让古戏台焕发了新活力。”崇仁镇文旅办工作人员施梦汐说,目前已有30多名村民加入越剧团。

眼下,每逢周日,玉山公祠的古戏台上,村民登台亮相,表演不输“专业派”。观众络绎不绝,有从周边村庄赶来的戏迷,还有打扮时尚的年轻游客。

嵊州还发动全市戏迷,开启“古戏台复兴计划”,“嵊州村越”赛事、越剧文化特派员等也走进古戏台。越音清韵,正缭绕在遗存于祠、庙之中的210座古戏台上。

保护与发展“双赢”

丽水莲都区堰头村,村以堰名,千年通济堰润泽田野,淙淙渠水从古流淌至今。跨过瓯江,隔岸相望的大港头村,村以画兴,田园风光酿入艺术作品,形成独特的“丽水巴比松画派”。

古堰、画乡,连成景区,交相辉映,风情无限。

2006年7月28日,习近平同志到此调研,对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给予肯定,称其“促进就业,还能培养人才”。

一番话语,催人奋进。近20年来,扎根古堰画乡的张伟武见证了这里的变与不变:千年古道、千年古樟树群、明清古建筑等都被原汁原味地保护起来;秀丽风景和人文韵致,吸引新乡人纷至沓来,新业态争相涌现。

随处可见的画廊、工作室、手工艺作坊,各具特色的民宿、餐馆、商铺,还有常态化表演的处州乱弹、通济堰庙会、马灯舞等,让古堰画乡成为艺术与生活相融的空间,照亮了安居乐业的梦想。2024年,古堰画乡景区实现综合收入1985.1万元,比上年增长57.91%。

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管理、利用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20年来,浙江持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的路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开展考古研学活动等,开创大遗址活化利用的“良渚模式”,通过政府、村集体、工商资本等多界联动,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和文旅发展共生的“浙江模式”。

如今,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展馆,一项项非遗,一个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装点着锦绣大地,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资源和力量。

绍兴城区的仓桥直街,长1.5公里,有老台门43个,多建于清末民国。2001年起,绍兴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仓桥直街保留了台门、河埠、石桥、古井等,留住了840余户老居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

“精心保护下来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活化传承,可能再次面临年久失修困境。”绍兴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年,他们着力通过文态传承、形态延续、生态改善、业态复兴,推动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仓桥直街2号,房子是老的,内里很新式。85后吴徽返乡创业,用绍兴黄酒搭配各式茶叶,调制出与众不同的奶茶,店铺一炮而红。

眼下,这里还有黄酒咖啡、棒冰,并通过跨界联营,打造了鲁迅等名人IP文创产品,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流量。

漫步向里,仓桥直街41号是“张桂铭艺术馆”。这是利用闲置台门、打造文化空间的典型。开馆至今,已举办各式展览近200场。

此外,还有震元堂药铺、孔乙己等老字号,彰显地域特色;咖啡、民宿等新业态,集聚年轻活力;古城七夕会、山阴城隍庙会等活动,吸引人气……

有人文味,有烟火气。目前,仓桥直街已有6家文化艺术场馆、35家非遗商家入驻,单日最高客流超12万人次。

于斯为盛,弦歌不绝。

新时代新征程上,浙江还在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延长文化遗产的“生命线”,提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水平,促进文化遗产价值充分实现和共享,为实现“两个先行”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沈晶晶 姜晓蓉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