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炒蛋、清炒小白菜、清蒸鱼、红烧肉、还有来自印度的美食咖喱角……看着面前满满一桌丰盛的家常菜,家住江南社区临江花园小区89岁的周爷爷胃口大开:“你们一来,家里热闹了,饭菜也特别香。”
这是江南社区文明实践站推出的“一顿饭的陪伴”活动,社区联合共建单位,招募志愿者上门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做一顿饭,同时,陪老人聊聊天、做做家务,听他们说说心里话。今年,这支志愿队还加入了新面孔,迎来了5位外国志愿者,为老人们送去关怀与欢乐,也让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出温暖的火花。
一次走访萌生一个念头
希望老人们能吃好一顿饭
“我们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一开始就是希望社区的老人们能在家好好地吃顿饭。”江南社区党委副书记高雪娇回忆道,两年前,在一次走访中,江南社区网格员发现,临江花园小区一位独居老人平时靠外卖和泡面解决吃饭问题,“老人说,女儿女婿住得远照顾不到,妻子也已经去世了,自己一个人吃饭没意思,天冷也不想去老年食堂,就随便应付一下。”
江南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300多人,空巢、独居、孤寡老人12户。走访回去路上,大家就开始琢磨,社区可以为这些独居老人做点什么?“如果和老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个饭,该是多么温馨美好的事,彼此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就拉近了。”高雪娇说,“一顿饭的陪伴”,正是因此而来。
说干就干,江南社区以此为契机展开了细致的调研,列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老人名单,随机联动共建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烹饪专业学生,又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从2023年11月开始,借着为老人上门做饭为契机,为他们送去亲切陪伴。
社区发起、大厨烧饭、社区组织提供米面粮油......如今,“做饭小分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志愿力量已超150人,还吸引了税友集团、喜来登酒店等爱心企业和爱来家居家养老社会组织、浙江中医药大学等42家共建单位加入,截至目前已经为100余位老人上门做饭。
“外国人”也想来助力
温暖不止一顿饭的时光
陪伴一顿饭的时间,却又不只是做一桌暖心的饭菜。在实践中,“一顿饭的陪伴”迎来2.0升级版。
“Hello,grandparents!”“爷爷奶奶好!”早上9点半,“做饭小分队”在临江花园某单元楼下集合。
特殊的是,这一次小分队,多了几位“新成员”。杭州欧文幼儿园的外籍教师Georgie带队,领着四位小朋友早早抵达。老人们一开门,孩子们便用中英双语热情问候,随后小心翼翼地将亲手制作的贺卡、沙画、水杯等礼物,送到老人手中。紧接着,Georgie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欧文幼儿园》园歌,现场气氛热烈,夏爷爷和陈奶奶打着节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与此同时,另一队“外国小分队”也在大显身手。来自印度的餐馆老板Sanku和Sumerchand,为另一户周奶奶献上了精心准备的印度料理。饭桌上,老人们分享着过去的故事,从年轻时参与社区建设到见证城市的发展变迁,让Sanku和Sumerchand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周奶奶还给他们准备了“回礼”,送上了自制的手工串珠。
饭后,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有人仔细擦拭家具、清扫地面,有人耐心为老人修剪指甲、整理衣物,让老人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这不仅是一次助老活动,更是一场跨越国界、年龄的文化交融盛宴、一次打造国际友好城市的双向奔赴。”高雪娇说,她们将升级版的陪伴取名为“丝路青禾映夕阳”项目。“丝路”是指“中外友好”,“青禾”指“小朋友”,“映夕阳”指“照亮老人晚年生活”。
为此,她们邀请了居住在社区的5位外籍人士做志愿者,并计划继续扩充服务队伍,现已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期望通过中外志愿者携手服务,让“国际滨”的开放基因融入社区治理。
“外国志愿者可以教教老人英文,丰富他们的精神文明生活,我们的老人也可以反过来给他们讲讲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小孩也上上课。”高雪娇对未来充满希望,“‘丝路青禾映夕阳’项目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搭建起文化互鉴的平台。通过盘活这些资源,我们期望老人能收获一个幸福、有意思的晚年。”后续,她们计划将该项目打造成常态化服务品牌,每月开展主题活动,书写“国际滨”开放包容、温暖有爱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