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民生新闻
路边摊持证上岗!放心买,趁热吃~
发布时间:2025-08-14 11:16:04

傍晚,暑气渐散。在浦沿街道大同公寓东门前的沙虞路上,一盏盏橙黄色的灯光依次亮起,6个小吃摊位整齐排开,炒饭的咸香、烧烤的焦香在空气中弥漫。一时之间,白日里车来车往的马路,成了小型的美食聚集地。

“游击队”成了“正规军”

“晚上好啊,老板,我又来了……”家住大同公寓的小李穿过马路,径直走到烧烤摊位前,熟门熟路地拿起铁盘,选起了肉串。伴着“滋滋”声,摊主潘企文笑着朝他挥了挥手,眼睛则时刻观察着烤架上肉串的颜色,随时准备翻面。“薄肉片和蔬菜要用旺火烤,厚肉、带骨食材要用中火烤到半熟,再转小火慢烤入味。门道挺多的,全靠实践和经验。”他说。

今年50岁的潘企文,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2019年,在装修行业折戟的老潘来到杭州,那时既没本钱、又没专业技能的他,想到自己还有身烤肉手艺,就买了辆三轮车,当起了流动摊贩。“那段时间,总是和城管你追我躲。就像这样,‘一只眼睛看锅,一只眼睛放哨’。”老潘模仿着当年的自己,逗笑了一旁的小李。

潘企文烧烤摊的特色是纯手工穿制的羊肉串、牛肉串、大油边等。每天大早,他会先去农贸市场买鲜肉,回家睡上几个小时后,开始准备半成品食材:鲜肉洗净切块,腌制、串起来……一直忙到下午四五点。因为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自打去年8月有个固定档口后,烧烤摊位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老顾客。

烧烤摊不远处,老许的炒饭摊位生意也相当不错。在成为“正规军”前,57岁的许科营和妻子,常年过着摆野摊、打游击的日子。“为了留在杭州,我们也尝试着找过工作,但因为年龄太大,工作确实不好找。”老许一边回忆,一边将蛋液裹着米饭倒入铁锅,米粒瞬间“跳动”,加入酸豆角、火腿丁等食材,几分钟后,一碗热炒饭便新鲜出炉。

他说,他们的孩子患有先天性慢性病,每个月光吃药就要花费2000多元。为了给孩子治病,一家人几乎花光了积蓄,小小的摊位,是两口子的生计所在。

“去年,浦沿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到我们情况后,特批了个临时爱心摊位给我老婆。现在,我在这里卖炒饭,她在边上卖炸串,我俩忙到12点,每天营业额能有1000多元,日子越来也有奔头了。”许科营的眼里藏不住的笑意。前段时间,夫妻俩还攒了一笔钱带孩子去医院复诊了,他说,对一家人来说,当下是最好的时候。

化“堵”为“疏” 彰显温情

老潘和老许摆摊的地方便是浦沿街道设立的临时疏导点。在疏导点内,符合要求的摊主能够定点、定位摆摊售卖,无需再担惊受怕。

“小摊摊主们赚的都是辛苦钱,出摊生活甚至可能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但原先他们摆摊的地方,都是自发聚集而成的马路集市,阻碍通行、脏乱差、扰民等各种投诉不断,反复治理又反复回潮,光靠堵肯定不行。”浦沿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朱读武道出了转变的钥匙——一个“疏堵结合”的方案。 

去年5月,浦沿街道启动室外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在辖区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建筑工地、地铁周边等重点区域设立临时疏导点,划定固定摊位位置,免费提供给流动摊贩们出摊经营。目前,包括大同公寓在内,浦沿街道已有临时疏导点13处,摊位156个,其中临时爱心摊位23个。

临时疏导点并不是简单地划定范围、提供场地,还配备有一份“公约”,涉及健康证办理、食品安全、秩序稳定等方面内容。在免费提供场地的基础上,对摊主们实行准入准出原则,摊主们要符合要求、配合管理。

在大同公寓临时疏导点,每个摊位上都挂着一张流动摊贩的临时售卖准入证,扫了扫下方二维码,摊主的个人信息、健康证、食品来源等详尽地展示了出来。 

与此同时,该街道还创新制定了积分制的管理方法,常态化开展“晨查+夜巡”全覆盖检查,将卫生保洁、出摊规范、食品安全等12项指标纳入动态量化考核。 

“每个摊位12分,卫生、食品安全等哪里做得不好,就会相应扣分。”潘企文说,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持证经营”的机会,每家都铺上了防油污的地垫,每天晚上结束后都很会认真清扫垃圾。考虑到烧烤摊位油烟会比较大,为尽可能减少对居民影响,他还买了个烧烤油烟净化器,装上后,油烟确实少了不少。

浦沿街道流动摊贩的“转正”记,可以说是一则城市治理的生动范本。多年马路野摊终获名分,长效管理跟上护航,这背后也是管理思路的转变:用规范引导代替简单取缔,用温暖服务激活路边经济。它不仅守护了城市的烟火气,也彰显了城市包容与精细化管理的力量。




来源:区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浦沿街道   作者:文字/泮巧露   编辑:韩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