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00后”养老护理员闫伟杰就到岗了。他先换好工作服,然后为爷爷奶奶们准备早饭。从去年9月入职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以下简称“绿康阳光家园”),他扎根认知症照护中心,从“团队萌新”,成长为爷爷奶奶们认可的“小闫老师”。
想让爷爷奶奶们“忙起来”
闫伟杰说,住在认知症照护中心的老人,往往存在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问题,不少老人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考虑到这些老人的实际需求,这里的活动会更丰富些。
早7点到晚7点,是闫伟杰通常一天的工作时间。他负责的楼层共有十余位老人,年龄最大的超过90岁,最小的60多岁。其中,有2位完全失能的老人,需要全程照护,有1位老人是聋哑人,交流还得靠手语,有1位奶奶因为记忆减退,害怕见人,时常需要耐心安抚情绪。
闫伟杰坦言,每一天的工作都颇具挑战性。比如每天早上与老人见面时,老人可能会忘记自己。所以,他需要重复进行自我介绍,让老人想起自己。又比如一些老人出现反应式行为,让他一下子很难有效应对。闫伟杰说,最初入职时,他也曾因各种挑战有些却步,但终究还是留下来了。
采访中,闫伟杰多次提到他的工作,是需要让老人“忙起来”。他举例说:“比如早上8点是老人晨间锻炼时间,会安排拍手操,上午9点会进行一些非药物干预的活动,下午2点半到4点是小游戏时间,晚上6点开始会安排老人看电视。”就这样,为了让老人忙起来,闫伟杰也一直忙碌着。
“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其实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是给予他们身心的陪伴。”他说。
想要干好这一行不容易
大学时期,他参加过不少创新创业大赛,所做的项目都是居家养老方向。毕业后,他在老家河南漯河成了一名规培护士,但他依旧对养老护理行业很感兴趣。“大学专业是养老护理方向,老师们对这一行业有更多了解,他们建议我来杭州,看看这边比较先进的养老模式,恰好看到绿康阳光家园在招人,我就投了简历。”他说道。
就这样,跨越800公里,他成了绿康阳光家园的一名养老护理员。
“一开始家里人不太支持我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他说,家里人对这份工作的认定就是“伺候人”,但在他看来,养老护理行业是充满希望的朝阳行业,“年轻人可以更快地融入环境,也能更好地掌握护理规范操作。”
平日里空闲时间,闫伟杰会给老人们拍点手机小视频。“看着爷爷奶奶们很爱看自己的视频,收获感满满。”他说,“我希望用年轻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鲜活。”
为了成为更专业的养老护理员,闫伟杰也在不断“恶补”照护知识。如今,闫伟杰已从一名普通的养老护理员成长为楼长助理,这个2003年出生的小伙,对于未来也有逐渐清晰的规划。他说:“从基层干起,真正了解养老护理行业,未来也想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争取成为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