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异花四季当窗放……”
枕水钱江南岸,怀抱白马湖,腹地以冠山为脊……高新区(滨江)的好山水,孕育了创新创业的活力。这里,技术赋能绿色低碳,产业集约高效发展,河流公园勾勒诗意空间。2023年,滨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再获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称号。滨江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
“有限空间”赢“无限发展”
长河街道长河工业园三期内,产业大楼错落有致,大楼的玻璃幕墙仿佛是一幅画布,印着白云和绿树,形成了一幅产业和自然相得益彰的画卷。
“2023年以前,可没有创业团队愿意搬到这里来。”长河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负责人陈娇娇从手机中翻出一张旧照片,照片中的老厂房破败不堪,楼房外立面颜色各异,每幢楼之间还隔着围墙。据她介绍,这几幢厂房分别属于伟华实业、恒基五金、富友机械、通茂制管及昌宏五金5家企业,总用地面积51.3亩,地上建筑面积约有7.36万平方米,可是老旧杂乱的建筑和“脏乱差”的环境,只能吸引“低小散”的产业门类入驻,亩均效益低下。
2023年,滨江区长河街道工业园三期整治改造项目启动,以园区5家民营企业为主体,工业园自筹资金开展园区楼宇外立面有机更新,立足厂房为主的功能基础,拆除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物理分隔,按照统一配套共享的模式,园区设置员工餐厅,便利店、图文店、饮品店、健身房等服务区,让园区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来服务企业。自2024年初至今,园区已引入企业100多家,入驻率约为90%,实现传统工业园“腾笼换鸟”。
作为工业强区,高新区(滨江)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创造了全省3.2%以上的GDP,规上亩均工业增加值达2577.6万元,居全省第一。面对土地资源稀缺(仅占杭州0.5%),滨江打出“集约牌”。
就拿工业综合体来说,目前,高新区(滨江)已规划建设工业综合体6个,还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深化打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聚的特色化工业综合体,促进产业生态集成、产业要素集聚以及产业链协同。以荟鼎智创中心为例,通过国资建设、分层分幢成本转让等方式,极大减轻了企业的建设包袱和成本,让企业将资金更好地投入到研发和生产。如今,这个占地面积为75亩的工业综合体,已经成功创建杭州市第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吸引了近20家优质企业入驻,其中大部分为专精特新企业,以入驻企业近两年平均税收计算,该综合体亩均税收达300万元。
绿色创新输出“滨江方案”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保持全省最低。
一个工业大区为何能够走好“绿色路”?今年6月19日发布的《高新区(滨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案例集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可窥斑见豹。
在这本蓝皮书中,25个特色案例系统勾勒出“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减污降碳模式。8大领域的实践成果,不仅是滨江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成为向全国输出的“绿色方案”。
在循环经济领域,滨江企业展现“变废为宝”的智慧。吉利汽车打造“全链无废企业”,产品可回收率达97%,入选全国首批“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工业绿色转型中,技术革新成为核心驱动力。宏华数码的纺织印染无水墨喷技术将染料用量和能耗降至传统工艺的15%和10%,推广至全国2000余家企业,累计经济效益超300亿元。
在新能源应用领域,滨江企业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林东新能源的LHD潮流能电站稳定送电超7年,累计送电774万千瓦时,成为全球唯一持续稳定发电超1年的海洋潮流能项目。
此外,白马湖实验室联合团队研发的小面积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权威认证,0.1平方厘米小面积电池效率高达27.3%,1平方厘米大面积电池效率达到26.9%,刷新两项世界纪录,实现绿色燃料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滨江)还在不断创新机制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目前,高新区(滨江)有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28家,其中百亿元产值以上企业1家,十亿元以上企业4家,1亿元以上企业14家。
此外,高新区(滨江)还编制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构建双碳产业图谱,安防行业碳足迹核算案例入选杭州自贸区优秀制度创新案例,制度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美丽滨江”款款而来
清晨的钱塘江畔,“最美跑道”上已有市民慢跑的身影;白马湖畔的创意小镇里,灵感与绿意交织生长;北塘河畔,漫步的情侣十指紧扣,甜蜜的爱意在风中悄然生根……如今的高新区(滨江),正以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共融的现代化鲜活实践,精心描绘着“美丽滨江”的动人画卷。
每天傍晚,居民徐小姐都会准时出现在“最美跑道”上开始骑行,“这条跑道的魅力在于四季风光各异,春天樱花浪漫,夏天晚风醉人,秋天银杏铺金,骑行时特别惬意。”十多公里长的跑道上,既充满了13.14公里“樱花跑”的热烈,也上演着普通人有关青春、奋斗和温暖的故事。
以“最美跑道”为骨架,滨江的绿色脉络不断延伸,建设河、永久河、新浦河等河道两侧,已形成“愿进入、能欣赏、可逗留”的绿道网络,让“绿水一川,花开两岸”的愿景照进现实,全区市控以上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保持100%。
绿水青山历来是灵感之源。在白马湖畔的中国网络作家村,已经集聚了唐家三少、南派三叔、管平潮等325位知名作家,诞生了《庆余年》《盗墓笔记》等300余部爆款作品,海外读者累计突破1.6亿人次,全平台点击量超百亿。这个藏于山水之间的“国字号”地标,已经成了文化“新三样”出海的前沿阵地。
大自然赐予滨江优越的山水风光,滨江也不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2015年相比,滨江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增加20.3%,PM2.5均值下降47.9%;截至目前,55所幼、小、中学完成“无废学校”建设,超前超预期实现“无废学校”全域覆盖;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已累计覆盖58个行政社区、覆盖率达到86.6%,全市第一。
今年6月,西兴互通公园完成提升改造,成为不少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入口的林荫步道、广场上的树池坐凳、儿童和户外草坪区域的设计,让更多人走到户外、走进自然。据悉,截至目前,高新区(滨江)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627亩、新增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面积1594亩,“走出家门满眼皆绿,处处是景”已成常态。
从绿道蜿蜒的生活场景,到产城融合的发展图景,再到四季芬芳的生态画卷,滨江正以“三生融合”的实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滨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