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每天早上9点,陈张平的日程表几乎都是从杭州拓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深科技”)的研发中心开始。作为滨江首批“科技副总”之一,他与企业研发团队讨论完当天技术难题后,又匆匆赶回学校实验室分析数据。
这种“校企双栖”模式,正成为滨江打通产学研壁垒、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缩影。日前,2025年省派“科技副总”名单出炉,滨江5人入选,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科技人才当“副总”,能带来什么?
陈张平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专家,于今年受聘担任拓深科技的“科技副总”。上任后,陈张平设计了全新的日程表。除了定期在实验室参与研发外,他还与企业不断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牵头开展企业海外业务空调节能系统的研发。该系统主要对空调内的基础装置作算法研究,通过大量数据标注,训练出最“省能”的智能体。
科技人才当“副总”,不仅为企业减少了试错成本,还拉来了一群“外援”。
“兼任‘科技副总’,我就是企业的一分子,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与企业一同成长。”为此,陈张平带着10余位研究生、博士生来到了拓深科技的研发中心,一头扎进了空调节能系统技术的研发。
“把实验室‘建’在企业,‘科技副总’带领企业技术人员现场实验,这个过程大大提升了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工作方式也让沟通更加顺畅,合作更加高效。相信他们今后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助力。”拓深科技有关负责人感慨道。
5人入选,打通校企创新链条
杭州半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大学教授田翔的加入,为企业研发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短短两个月,他迅速加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并与企业联合申报“工信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重点研发项目,计划在数智医疗、工业视觉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
今年以来,滨江大力推行“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征集企业需求,精准匹配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推动人才走进企业成为“科技副总”。自制度推出以来,全区29家企业与来自省内高校院所31位专家签订了三方协议,其中5人入选首批省派“科技副总”,入选数量居全市第一。
“‘科技副总’由政府搭平台,在企业和人才之间架起桥梁,有望破解人才面临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难和企业面临的缺项目、缺人才这两大难题。”在高新区(滨江)科技局科技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看来,企业选聘一名“科技副总”,就等于对接了一所科研高校,链接了一个资源平台。
后续,滨江还将动态储备“科技副总”企业需求,打通校企创新链条,让更多创新成果在生产线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