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民生新闻
滨江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22 17:04:57

“滨”一夏,不仅来自物理降温,更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

一辆专属推车,可以巧解快递员“最后100米”的难关;一句“有事找志愿者”,再加上社区、医院的多方接力,让独居老人安然度夏;而青年白领的“午间一小时”,正将空调房的清凉转化为产业社区的志愿服务,让关怀与理解在汗水和笑容中完成双向奔赴。

打通进门“最后100米”  快递小哥有“专车”

近日,高新区(滨江)西兴街道联合区商务局、区住建局,联动西陵社区,在辖区范围内的风情苑小区创新推出快递配送解决方案,助力快递小哥畅通“最后100米”。

顺丰快递小哥杨正(化名)常跑的风情苑小区,涵盖26个单元、917户居民,兼具高层与多层建筑,小区居民多,快递订单就多,这本是好事,却常常让人头疼。

“这个小区实行单行道路通行,一般从东门进、南门出,从头到尾都只有一条路,路窄、小哥如果骑车进、随意停放,交通就堵着了。”西陵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而且不少路都是青石板铺垫,有时候车一过,路就裂了,“所以,快递小哥车没法进。”

“有点麻烦,我这边只能在东门口把快递分拣好,然后一遍遍来回跑。”杨正说,一天大概跑10多趟,效率不太高,居民也不太满意。

社区反映到了西兴街道,大家开始了探索之路。比如,针对三轮车禁行石板路的核心痛点,三方联合党支部牵头开展“配送点位优化”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后,设置3处专用快递停靠区,实现配送范围全覆盖。

“这3个点位,也是垃圾分类车平时停靠的,保证不会压到青石板。”西陵社区工作人员说,同时,配备“风情苑爱心快递转运车”,方便快递小哥将大件商品从3处停靠区转运至单元楼,有效提升末端配送效率。

为进一步方便管理,三方还共同制定《风情苑小区快递车辆进出管理办法》,明确快递车辆需提前向物业登记备案,并统一设置通行时段,分别为上午10:30—11:30、下午1:30—3:30,有效避开了居民的早、晚高峰期。

在这基础上,三方还建了“风情苑快递小哥服务沟通群”,实时收集配送中遇到的通行受阻、停靠不便等问题,确保物业或业委会在24小时内响应解决,并把常驻的、备案过的几个快递小哥都纳入小区电梯的“人脸识别系统”,进一步提升配送效率。

“‘进门难’反映的是居民、物业和小哥不同群体诉求间的碰撞。”在西兴街道相关负责人看来,关键在社区牵头、多方协商,努力找到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的平衡点。

七旬老人送锦旗 背后故事超暖心

“这次多亏了社区帮忙,老伴得到了及时治疗,住了半个月医院,现在又回到家里了。”近日,在滨江区长河街道钱潮望涛社区,余奶奶推着老伴童爷爷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她口中的“社区帮忙”,要回到上个月。

当天早上,童爷爷出现血压骤升伴随胸闷的症状,“那天天气很热,女儿在外地出差,我一个人要推着轮椅送老伴去医院,的确力不从心。”余奶奶说,此前参加过社区“守望忆家”项目的活动,她想起项目里有一句“有事找志愿者”。

随后,余奶奶拨打了社区电话。“社区来书记接到电话之后,马上给我们协调了医务社工和网格员,还开车把我们送到了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余奶奶说,到了医院,社区工作人员还帮忙推轮椅,送到病房后才离开,“真的太周到了,社区在关键时刻帮了大忙。”

据了解,自今年4月“守望忆家”老年人认知关爱项目启动以来,钱潮望涛社区一直把空巢老人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除了把已经确诊轻中度认知障碍或是患有高风险基础疾病的老人,纳入项目关注的核心人群以外,像童爷爷这样的重点人群也是我们社区很关注的。”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守望忆家”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要让老人们更了解认知障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以外,像是“有事可找志愿者”这样的服务内容,也想要宣传得更深入人心些。

在余奶奶看来,这几年切实感受到社区在服务老人方面,做了很多用心的工作。“我是老杭州人,以前住沈塘桥那一带,前两年搬来滨江住,越住越喜欢这里。”余奶奶说,“守望忆家”项目值得推广,她经常“安利”给楼道里的其他老人。

“认知障碍在老年群体中呈现高发态势,接下来我们‘守望忆家’将继续定期开展日常活动,提升老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管是义诊还是科普,甚至是上门服务,社区想要多做些实事,能够让更多老人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心关爱。

“午间一小时”串起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中午12:30,互联产业社区小镇会客厅一派热闹景象。大家排排坐、认真聆听老师上的应急救护培训……

这得益于互联产业社区今年推出的“午间一小时”活动。自2月启动以来,这场藏身于园区的“一小时”活动,用17场次、1800余人次参与的真实数据,探索出一条“小切口、深服务、可持续”的产业社区治理新路径。

这场“午休课”起源于一次走访。互联产业社区的负责人说,年初他们跟社工走进30个园区进行调研。他们发现很多青年渴望社交、需要成长,却困在“时间碎片化”与“资源分散化”的矛盾中。而且下班时间不定、容易选择躺平,而午休1小时却是“黄金窗口”。

“我们想瞄准这个‘时间缝隙’,把服务送到青年‘触手可及’的地方。”该负责人介绍,所以他们启动了二次走访,蹲在工位旁了解企业员工“午休时间怎么过”,记下了青年随口吐槽的“AI应用不会用”“想休闲却又懒得出去”等需求。根据调研,“一小时能学完、能带走的‘短平快’活动是最收欢迎的。”

定好方向,互联产业社区联合物业、企业HR梳理员工共性问题,形成“生活赋能”“办公技能提升”“社交破圈”“权益保障”四张课表,供产业青年自助选课,并定期更新进行动态调整。

活动免费,谁来讲课?身边的专家最有共鸣。“我们邀请了区里的人力社保局、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过来开设流动法律课堂,还约了高校老师,都是之前在园区开展过活动的‘熟面孔’。”该负责人说,此外,他们还固定2—3个园区设点,把活动送到离青年最近的地方。

互联产业社区的“午间一小时”,本质是一场“用公益换真心,用赋能换活力,用参与换未来”的社区实验。换句话说,产业社区的治理,无需宏大叙事,只需抓住青年的“小需求”,用“小时间”“小成本”“小切口”做好服务,就能激活“大生态”——青年在此成长,社区因此升温,企业与“居民”共享共赢。


来源:天堂硅谷数字报   作者:吴瑾熠   编辑:韩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