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民生新闻
空中飞人&地下蛟龙,他们真酷!
发布时间:2025-08-25 11:08:31

40米高空,汗水在流淌4米井下,汗水在蒸腾滨江最“高”与最“低”的工位都在热浪中坚守

40米高空上

工程项目建多高,架子就要搭多高

头戴安全帽、身上系着安全带,上午10点,老石刚刚下工,一身装备还没来得及卸下。老石说:“最近高温天,我们一般早上6点多就开工了,干到上午九、十点钟,气温升上来了,我们就收工,等下午两三点天气凉快些再继续干。”

老石本名石应强,今年56岁,四川南充人,干外架工已经20多年。因为资历深、经验足,在工地上大家都喊他一声老石,目前他是滨江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项目外架班的班长。

外架工,到底是份什么样的工种?简单来说,可以用“保驾护航”四个字来形容。

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辅助性工种,其作用不可替代,为工程安全增添了一道重要防护。“入门相对简单,但收入比工地其他一些工作要高。”谈起年轻时的选择,老石坦诚地说。

一旁的工地负责人接话:“这可是特殊工种,一般人站上高架一会儿就容易腿发软,这工作真不简单。”

总在高处施工,心里怕不怕?老石说,架子是一层层搭上去的,高度也是一点点加上去的,所以谈不上恐高,也谈不上害怕。“妇幼保健院这个项目最高40多米,比起我以前干过的30多层、100多米的高空项目,不算特别高。”他笑着说。

眼下的高温天里,即便只是站在室外,也感觉热浪裹身。当滨滨询问老石有什么防暑秘诀,他说,除了错峰施工外,防暑药肯定随身带,“防暑药品工地都给我们配齐了,这些年来高温天施工越来越人性化。”

据了解,滨江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项目去年5月正式动工,预计明年6月建设完成。这期间,老石这样的外架工会一直守在工地上。“我们这个工种不像其他一些工种是阶段性的,做完了可能就撤了。外架起防护作用,要随着工程进度一点点搭上去,前期搭建,后期拆除,所以从开工到完工我基本都在。”他说。

目前,像老石这样的外架工,工地上还有十多人。“干这行特别需要互相配合,每次至少得三四个人一起上。”老石说,从刚入行时跟着别人学,到现在带别人干,自己也快到了退休的年纪。

“现在我妻子也在工地上。像我们这样常年以工地为家的人,有家人在身边,互相有个照应心里踏实。”老石说,年轻时在北方做外架工,后来到了杭州,最近两年在滨江的工地上干活,“干我们这行,亲眼看着项目一层层建起来,成就感还是很强的。”

地下4米

他们照亮城市“排污生命线”

“老李,准备下。”8月19日早上9时,太阳高照,在建业路滨盛路南口,身穿环卫防护服的滨江管网养护二标清淤班组工人李建群头戴安全帽,系好安全绳,准备下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规模日益庞大,地下管廊内管线的巡检、维护与清淤也越发重要。数百位像老李一样的市政设施维护人员就像“地下医生”,负责给排水管网“检查、开方、治病”,承担起守护城市“排污生命线”的重任。

这个夏天,滨江管网养护二标清淤班组的任务是完成长河片区铁路以北标段,涵盖63条路段、5160个井盖的清淤作业。

“在这里干了已经15年,熟悉这片路段95%的地下管网走向情况。”李建群边介绍边攀着软梯、沿着井壁下去了。从井口往下看,检查井深约4米,但井口直径仅70厘米,十分狭窄,底部水深近半米,散发着阵阵臭味。

对于身高1.73米李建群来说,活动范围有限,他只能蜷缩着身体,依靠头灯微弱的光亮,一点点摸索着沉积的砖块。此时的井下温度足有40摄氏度,并不通风。

“快快快,拉上来。”经过半小时的清理,李建群从水中掏出十公斤重的红砖和其他堵塞物,并将砖块装进塑料桶,再由井上的同事将塑料桶拉出井口。清挖结束、从井里出来的他全身湿透,还得意地冲守在井口的同事咧嘴一笑,“通了!”

“老管子像老人的骨头,天越热越容易出毛病。”李建群喝着水,他额角的汗“啪嗒”滴在马路上,瞬间洇出个深色圆点。他说,夏天的考验是双重的,管子更需要耐心检查、井下的温度有时候甚至会比地面高5度。

“井下闷热,身上的防护服也很重,体力损耗相当大。”一旁的安全员林峰说:“实在太热了,时间长受不了,每次有限空间作业,我们都会多备几个下井人员,每半小时进行轮换。”

李建群早已不常下井,“今天算是特殊情况,砖块大,清淤管吸不上来。”他回忆,以前大家自己干,拿着自制的伸缩螺丝杆,把杆子伸进去将淤泥捣一捣拉出来,最多可延伸5米长。“现在有了专业疏通车,不用手工挖泥,机器先干一波,我们再补上。”

赶往下一个点位,李建群就演示了一波。撬开一个收集井,他熟练地摘掉防漏网,然后从高压清洗车尾部拉出高压水枪。通过一台控制器,他将水管精准地放入井底,轻按清洗键,便开始了对管道的冲刷。

“如果水枪能顺利打过去,说明支管是通畅的,那再冲洗一遍就好,相当于给管道‘洗洗澡’。”李建群说,如果碰到淤堵,大量冲洗碎砖、淤泥和塑料袋等大量污物浮起后,再换用吸淤管搜集就好,“我们只要站在地面做最后一次的清洁。”他使用3米多长的铁锨,细心地挖掘着水面上的每一个角落。

机器的使用也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从前一个井盖及管道的清理作业就需要个把小时,到现在平均20分钟“搞定”。据统计,李建群班组每天清理约40个井盖及通道,一天能清出800多斤垃圾。

夏天的高温下,机器轰鸣声里藏着城市的期待。而像老李一样,这些在闷热潮湿中坚守的清淤工人,仍在用汗水和技术一点点持续疏通城市的“毛细血管”。




来源:区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摄/陆意 吴瑾熠   编辑:韩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