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民生新闻
钱塘江大桥背后的绝密任务
发布时间:2025-09-06 16:06:17


六和塔上望钱塘,江水潺湲接八荒。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战烽火岁月中钱塘江大桥的传奇故事再次勾起无数人的心绪。今年80岁的来小兰便是其一。在她的记忆里,这段传奇故事中,她的父亲来者佛,是一位值得铭记的英雄。

1934年,桥梁专家茅以升受命来到杭州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当时,这在大家眼里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钱塘江极其复杂的地质和水文情况,茅以升在建桥时很快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影响了工程进度。一时间负面舆论兴起,社会各界对造桥之事持否定态度,严重挫伤了工程队的锐气。

在此危急关头,一位教书先生挺身而出,他就是来者佛。“我爸爸从小在江边长大,酷爱水文知识,在当时的《浙江新闻》报上曾连载了多期有关钱塘江水文知识的内容。茅以升看到这些文章后,非常欣喜,立马找到了我爸爸,邀请他加入桥工处。”来小兰回忆道,在父亲的帮助下,大家很快掌握了钱江潮的基本规律,并利用潮汐之力,浮运沉箱、架设钢梁,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建桥工人们坚守岗位,不畏艰险,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并举行了通车仪式。但大桥建成还不到一个月,日寇南侵的铁蹄已日渐临近。为阻止日军南下的步伐,茅以升当即决定“炸桥”。

“他对我父亲说:‘这是一项绝密的任务,必须由你亲自在场指挥。’接此命令后,我父亲一步不离地在现场督工,直到任务完成。当时,目睹着付出了900多天的心血成了一座‘断桥’,大家都很心痛。”来小兰说,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每每回忆起那一幕时,眼里满是愤恨。

此后,来者佛冒着生命危险留在杭州与日寇巧妙周旋,暗中监视保护大桥和剩余物资。在日军将钱塘江大桥汽车道修复,并全天荷枪站岗时,他密切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获取桥梁动态资料辗转交付给茅以升,为战后大桥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时光悠悠,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钱塘江大桥几经修复,于1953年再次通车,现在已然成为连接杭城南北的重要通道。多年来,作为亲历者,来小兰在钱塘江大桥这头,看到了滨江、浦沿的飞速发展。“从拔地而起的林立高楼,到落地开花的科技企业;从四通八达的主干路网,到渐次铺开的未来社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如今,与父亲一样,来小兰扎根钱塘江南岸,常与这座桥“打交道”。不同的是,这位听着钱塘江大桥故事长大的姑娘,现在成了说故事的人。作为浦沿街道银辉宣讲团的成员,她走进社区,通过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份份稀有的文献资料,把父亲生前的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带着他们了解钱塘江大桥的传奇故事。

“今年已经讲了6场了,后续我还要继续宣讲下去。”来小兰笑着说,她希望父亲的这份精神在滨江生根发芽,激励着后人在钱塘江潮头创造更多新的故事。


来源:区委宣传部 浦沿街道   作者:泮巧露   编辑:韩学玮
六和塔上望钱塘,江水潺湲接八荒。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战烽火岁月中钱塘江大桥的传奇故事再次勾起无数人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