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返回
所在位置: 滨江新闻网 > 民生新闻
滨江烽火录 1945→2025
发布时间:2025-09-12 10:14:09

八十年斗转星移,烽火岁月并未走远。

在滨江,一段段抗战记忆透过弹孔墙、老桥梁与英雄故事,仍熠熠生辉。它们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座城、一群人不能忘却的根与魂。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滨江,聆听那些从战火中走来的故事,见证一片土地从烽火硝烟走向振兴巨变的壮阔历程。

老兵陈吉利

烽火铸忠魂 奉献映初心

“我吃过很多苦,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参加抗战的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和平,没想到现在日子能过这么好了。”日前,住在西兴街道的97岁老兵陈吉利荣获“浙江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从抗战英雄到水利建设者,从汽修班班长到公益先锋,这位老兵在军队保家卫国,在地方默默奉献,用一生践行着军人誓言。

回忆起从军生涯,陈吉利总结为:吃过糠、扛过枪、负过伤。

1928年,陈吉利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1942年,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问起参军原因,他至今难掩愤怒与悲伤:“我恨敌人,他们来了就抢、抢完就烧杀,把房子烧掉,把牛牵走。”他说,那时为了安全,只能把新婚妻子藏在牲口棚后的柴火堆里。

与日伪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路军晚上进村休整从不扰民,还常陪孩子玩耍。陈吉利找到八路军东平县大队,队长见他年纪小,问他为什么当兵?他质朴地回答:“八路军保护我们,是好人,打坏人。”队长被感动,收下了他。

因水性好、胆识过人,陈吉利被选为通讯员,一只皮包、一架望远镜就是他的“武器”。子弹从耳边飞过,他也毫不退缩,后来被提拔为通讯班班长。

“敌人装备好,我们只能打游击。有一次敌人扫荡,我们埋伏在山沟,晚上急行军绕到他们背后,天一亮就开打……”讲起战斗经历,陈吉利记忆犹新。“补给被封锁,军装从冬穿到夏,补丁叠补丁。用玻璃瓶造手榴弹,破铜烂铁加胡椒面,照样打得敌人人仰马翻。”他补充道。

战斗中他屡次与死神擦肩。“子弹打穿我的帽子,队长开玩笑说‘小八路命真大’。”但战争是残酷的。济南战役打了八天九夜,“通讯班很多战友牺牲了,很多人连军装都没穿过,没结过婚。”陈吉利声音哽咽,“想起他们,我就难过。”

他参加过上百场战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1956年,陈吉利转业到江西。组织安排他学修车,半年后老师傅评价他“闭着眼都能把车装好”。他从通讯班班长变成汽修班班长,这个岗位,他干了一辈子。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听党的话。”陈吉利说。1957年至1985年,从新安江水库到赋石水库,28年间,他参与了浙江省八大水库中七个的建设,为浙江水利系统奉献了半生。

退休后,陈吉利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多次向党组织捐款用于公益,累计约2万元。他一生最爱唱红歌,《鱼水之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的生日》……这些革命歌曲是他的精神支柱。“有空就唱,”他说,“这些歌里的精神,陪我走了七十多年。”

“当年队长说,好好干,消灭敌人后,我们修高楼大厦,人人有饭吃、有衣穿。”陈吉利说,“现在战友没看见的,我看见了。要把日子好好过!一定要牢记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水沟沿78号

弹孔“无言”见证长河新生

“那年我8岁,记得也是夏天,隔壁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今年已95岁的来长顺手指向窗外,记忆快速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在他居住的滨江区长河老街荷花池2号(慎友堂)不远处,一座清代木构院落静静矗立,斑驳的围墙上,数十个弹孔洞,似在向来往的人们无声地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

这处老宅位于水沟沿78号,曾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史料记载:1927年,长河党支部书记来耀先组建农民协会,由此宅院的主人来柱臣负责。在长河街道天官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一路找寻,发现这处宅院位置隐蔽,门前巷道迂回,推门而入,大户宅院的空间又足够能容纳众人会议。宅院主人来柱臣的孙子来国钧回忆:“小时候听长辈说,先辈们常在这里秘密开会。”也许正是这样的缘故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伏笔——1938年前后,它成为日军在杭扫荡的重点目标。而弹孔墙百米开外,至今还有残存的碉堡沉默伫立。

来国钧抚摸着墙上的弹痕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我的伯伯和叔叔都上了前线,一个死在了战场,一个在战争结束后才返乡。当时,留守家中的父亲曾带着一家老小外出避难,回来后就见墙上多了这些弹孔。”如今,这面承载了来家人记忆的围墙,已成为长河老街红色研学路线的“活教材”。

长河老街自2003年列入杭州历史街区保护范围,2022年启动提升改造,弹孔墙被完整保留了下来,不仅与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一同成为红色研学路线的“打卡点”,其所在的水沟沿78号,还与慎友堂一同构成了“老街八景”之一的“竹荷双清”景点。它既走过了“历史的长河”,又见证了“老街”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长河老街,犹如一部活态史书——既有“江南槐市”的繁华旧影,也有明清遗存“九厅十三堂”,还有来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历史,完整呈现了古建文化、来氏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老街改造绝非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多重意义上的“古今交融”。比如老街打造了“时光之门”,市民游客可从老街走进滨江的“新潮地”——天官文创园,实现物理意义上的“古今穿越”。再比如,老街围绕居业结合的发展模式,招引创意餐饮类、非遗匠心类、艺术策展类等业态共计40个品牌,重现“江南槐市”的盛景。此外,老街每年都举办各类大型文化主题活动10余场,拉动街区商铺消费力,呈现“诗礼旧巷、烟火潮街”的共兴场景,年吸引客流量百万人次。

截至目前,长河老街已接连5次登上央视舞台,并获评省级文旅爆款培育项目、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名单、杭州市高品质步行街等多项荣誉。当影视剧组的灯光照亮弹孔墙,镜头扫过繁华的街巷市集,当研学少年的脚步声回荡在碉堡旁,又走向深藏耕读文化的明清老宅,长河老街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铭记烽火,是为了更好地拥抱和平;守护历史,方能真正走向未来。

钱塘江大桥

历经岁月洗礼,见证城市发展变迁

六和塔上望钱塘,江水潺湲接八荒。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战烽火岁月中钱塘江大桥的传奇故事再次勾起无数人的心绪。今年80岁的来小兰便是其中之一。在她的记忆里,这段传奇中,她的父亲来者佛永远是一位值得铭记的英雄。

1934年,桥梁专家茅以升受命来到杭州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当时,这在大众眼中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钱塘江极其复杂的地质和水文条件,茅以升在建桥过程中很快遭遇重重困难,工程进度受到影响。一时间负面舆论四起,社会各界对建桥持否定态度,严重挫伤了工程队的士气。

在此危急关头,一位教书先生挺身而出,他就是来者佛。“我爸爸从小在江边长大,酷爱水文知识,曾在《浙江新闻》报上连载多期有关钱塘江水文知识的文章。茅以升看到这些文章后非常欣喜,立即找到我爸爸,邀请他加入桥工处。”来小兰回忆道。在来者佛的帮助下,大家很快掌握了钱江潮的基本规律,并借助潮汐之力浮运沉箱、架设钢梁,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建桥工人们坚守岗位,不畏艰险,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建成钱塘江大桥并举行了通车仪式。然而大桥建成还不到一个月,日寇南侵的铁蹄已日益逼近。为阻止日军南下,茅以升当即决定“炸桥”。

“他对我父亲说,‘这是一项绝密的任务,必须由你亲自在场指挥。’接到命令后,我父亲一步不离地在现场督工,直至任务完成。当时,大家目睹自己付出了900多天心血的大桥变成一座‘断桥’,无不心痛。”来小兰说,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每次回忆起那一幕,眼中都满是愤恨。

此后,来者佛冒着生命危险留在杭州,与日寇巧妙周旋,暗中监视保护大桥和剩余物资。当日军修复钱塘江大桥汽车道并全天荷枪站岗时,他密切观察敌人动向,获取桥梁动态资料,辗转交付给茅以升,为战后大桥重建奠定了基础。

时光悠悠,历史车轮不断向前。钱塘江大桥几经修复,于1953年再次通车,如今已成为连接杭城南北的重要通道。多年来,作为亲历者,来小兰在钱塘江大桥这头见证了滨江的飞速发展。“从拔地而起的林立高楼,到落地开花的科技企业;从四通八达的主干路网,到渐次铺开的未来社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小兰说。

如今,和父亲一样,来小兰扎根于钱塘江南岸,常与这座桥“打交道”。不同的是,这位听着钱塘江大桥故事长大的姑娘,如今成了讲故事的人。作为浦沿街道银辉宣讲团的成员,她走进社区,通过珍贵的老照片和稀有的文献资料,将父亲生前的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带领他们了解钱塘江大桥的传奇历史。

“今年已经讲了6场了,后续我还要继续宣讲下去。”来小兰笑着说,她希望父亲的这份精神在滨江生根发芽,激励后人在钱塘江潮头创造更多新的故事。


来源:天堂硅谷数字报   作者:吴瑾熠 杨雅 泮巧露   编辑:韩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