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BA”苍南VS普陀现场。潮新闻记者 郑亚丽 摄
体育消费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重点领域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提出6方面20条重点举措,围绕做强体育消费市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包含浙江在内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六省市推出各具特色的举措,形成了从高能级国际大赛到群众体育赛事、从高品质专业化体育消费供给到城市运动休闲便民服务、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具体来看,北京市立足“双奥之城”优势,聚焦国际赛事名城建设与产业生态培育,着力发展“赛事+”消费场景和冰雪经济,发挥大型赛事的综合带动能力。
上海市侧重放大国际顶级赛事的综合溢出效应,依托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等国际IP赛事,深化商旅文体展联动,完善场馆配套服务,打造一站式消费集聚地。
山东省着力打造全域化、多层次的户外赛事体系,构建“山地、水(海)上、冰雪、汽摩、航空”五大消费引领性赛事群。
广东省紧扣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的重大机遇,着重增加高品质户外运动供给,引入国际高水平赛事,借大型赛事推动整体产业升级。
江苏省注重户外目的地的特色化建设和赛事经济创新试点,引导各地发展水上、低空、骑行等特色项目,重点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探索消费新模式,“苏超”现象火爆。
浙江则重点关注户外运动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便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近期“浙BA”赛事正火热进行中。
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贡献正不断加大,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体验型消费快速崛起的特点。居民体育消费正从以运动服装、器材等实物为主,逐步转向参与型、观赏型消费,“买体验”已成为新趋势。
此外,冰雪、户外、攀岩等时尚运动兴起,“体育+”融合消费场景加速涌现,智能穿戴设备、线上健身平台、VR/AR观赛等科技产品与服务也快速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和多元的体验,共同推动体育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运动健身活动参与率仅为49.6%。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运动休闲意识增强,体育消费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为进一步释放市场潜能,亟需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协同发力、精准施策。《意见》在“激发体育消费需求”部分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此外,在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激发赛事经济活力、推进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发展、培育创新型体育器械生产企业等多个领域,也都需要综合运用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其引导与保障作用,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