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夜幕降临,义乌市西北城郊的李祖村人声鼎沸。村口小山坡上,年轻人摩肩接踵,翘首以盼一场古老而绚烂的“打铁花”表演。山脚下,沙滩旁的开放麦舞台热闹开场,游客与村民轮番登台。
在浙江,越来越多乡村的夜晚,像李祖村一样打破了常年的寂静。
“夜间经济”不再是繁华都市的专属标签。浙江敏锐捕捉到乡村沉睡的“月光潜力”,2020年便前瞻性地提出打造“美丽乡村夜经济先行省”。今年7月,浙江出台《“激情浙夏快乐消费”2025年暑期促消费行动方案》,将夜间经济、乡村消费等划入重点。
眼下,浙江众多乡村深度挖掘自身独特的禀赋,曾经静谧的乡野,正被创意与活力重新定义,越“夜”越精彩。
乡土烟火气打动人心
近日周末,记者走进绍兴上虞岭南乡东澄村。暮色下古民居别有韵味,远处覆卮山“身姿”挺拔。来自杭州的90后游客小张正倚坐露台栏杆边,享受着落日晚餐。“我在网上看到这里晚上还有灯光秀,很是期待。”他笑着对记者说,平时上班太卷了,周末到这儿就想好好放松,放慢生活节奏。
东澄村所在的覆卮山,因谢灵运“登此山饮酒赋诗,饮罢覆卮”而闻名,白天游客络绎不绝。而如何让匆匆的“过路客”成为深度体验的“过夜客”,曾是困扰当地文旅发展的一道现实难题。
“用好资源禀赋,让夜幕成为新舞台。”岭南乡文旅办主任金烨楠向记者道出破题的关键。今年夏天,当地利用百年古村、千年梯田,打造“星空+萤火虫+Live音乐”的沉浸式夜游场景。
晚上7时,灯光秀在2000多亩古梯田上展开,光影与夜空交相辉映。“哇!”人群中爆发出惊叹,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梦幻瞬间。
沉睡的山水资源,在夜幕中被科技与创意“唤醒”,效果也立竿见影:今年暑期,东澄村游客日均停留时长同比增加2.3小时,夜间消费同比增长近一倍。
50公里外的道墟街道新屯南村,则以文化底蕴“夜间焕新”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城里人。
道墟被誉为“越国王城第一都”,有2500多年历史,新屯南村则有“江南威尼斯”的美称。记者走进村内“一壶江南”休闲文化综合体,只见亭台楼阁间,众多游客身着汉服打卡拍照,家长带着孩子体验非遗文创和当地美食。
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村里闲置的“虞舜会堂”,去年8月完成改造后大变样,能吃能玩能逛。每周六晚,来自绍兴各地的草根艺人登上村内水乡大舞台一展才艺,舞剑、古筝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这个夜间新地标,今年已吸引超过5万游客慕名而来。
乡村的夜间,最打动人心的,是城市里没有的乡土烟火气。
今年夏天,义乌市大陈镇上坑仁村热闹非凡,专程前来“水上星光夜肆”的私家车排起了长龙。
挽起裤脚,踩在没过脚踝的八都溪中,两侧是64家特色摊位,小吃香气四溢,非遗文化产品琳琅满目。游客们边玩水边品美食,一派欢乐景象。
运营主理人黄建豪介绍,夜肆已连续举办4年,今年在保留乡土本味的基础上,创新融入“多巴胺”风格视觉设计,增设网红打卡点和水上亲子项目,给夜市增添了更多互动元素。来自诸暨的小金一家,玩到晚上10时仍意犹未尽。小金父亲对记者感慨:“水质干净,氛围轻松自在,没有城市夜市的拥挤喧嚣,比城里更有味道!”
东澄村、新屯南村、上坑仁村这样的村庄正越来越多。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已培育超过100个美丽乡村夜间经济精品村。今年暑期,全省集中推出了84场各具特色的乡村夜市活动。
夜晚“有戏”创造新价值
夜间经济,正在赋予浙江乡村别样的价值。
暮色四合,当星星点点的铁水在义乌李祖村的夜空轰然绽放、化作“火雨”,来自杭州的游客小林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情绪释放。表演结束后,漫步村中,颇具特色的夜市摊位、妙趣横生的玩水项目,让小林沉浸其中,“来之前真没想到,一个城郊小村,夜晚能这么‘有戏’!”她兴奋地对记者说。
都市人群涌入乡村,收获了松弛;村民和返乡青年则有了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新舞台。
在李祖村“不忙市集”的一个烤肉饼摊前,摊主方大姐动作麻利,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前在外打工,听说村里夜市搞得好,就回来了。”她边给顾客递上热腾腾的肉饼边对记者说:“生意好时一晚上能赚八九百元,比打工强,还能顾家!”
90后返乡创客方志向的“雾也农场”,因打铁花等夜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年轻客流,带动了莲子等农产品热销,当初投资农场的钱,如今已经回本。“家里人看到农场这么火,都很支持我在家门口创业。”他语气中透着自豪。记者走进“自家小院”棉麻服饰店,主理人鲍丽萍正忙着招呼晚间顾客:“现在晚上生意好,我们营业都到8点半之后了,一晚能来几十个新客户。”
看着灯火通明、人流如织的村庄,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说,曾经他也担心热闹的夜与村民生活不合拍,但事实表明,夜晚同样是村庄发展的契机。为此,李祖村一面积极培育业态,一面合理布置场地,减少夜间声光干扰。效果也体现在账本上:今年5月至8月,打铁花项目带动线上门票销售57万元,直接助农增收50万元。网红打卡点“粉红沙滩”开放麦,今年来已累计吸引3万游客,其中80%是年轻群体。周末夜晚,开放麦还会邀请村民登台表演,让他们成为夜生活的主角,村民与游客共享乡村夜间活力与欢乐。
更可喜的是,有的地方,乡村夜间经济不再“单打独斗”,而是走向“抱团发展”。
江南·溪望谷是临海市江南街道3年前打造的文旅IP,以香年溪为轴线,串联6村。今年6月,沿线村庄差异化利用14座堰坝资源,打造风格各异的亲水平台,联手推出“江南不夜谷溪望奇遇夜”项目。
各村根据自身特色,在原有日间业态的基础上,结合临海特色的彩灯和休闲用品产业,拓展亲水、野营、派对等业态,打造云水闲、野溪湾、乐水谣三大夜游场景。村民们不仅成为受益者,也是创意的参与者和场景构建者,草根创意在各类场景中闪光:废弃的稻穗被扎成发光的艺术装置,稻田化身为小火车穿梭的梦幻灯海乐园……截至8月底,吸引游客约30万人次,实现营收约48万元,成为点亮当地区域共富的“夜光带”。
“浙江乡村夜间经济的热闹绝非偶然。”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文旅科技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赵江分析,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构成了城市无法复制的天然“舞台”和“剧本”。浙江农村较高的发展水平,持续的创意转化和业态创新,大大激发了乡村夜间消费力。
“独家定制”不一样夜景
乡村夜间经济正在展现其独特魅力,但在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看来,这簇星火要成燎原之势,还要补齐三个短板。
短板一,基础设施。“想小酌一杯放松,村里却难觅民宿;夜深想叫代驾或打车,更是难上加难。”一位乡村创客道出不少游客面临的无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不少偏远乡村而言,夜间接待游客是场严峻考验:地理位置远离市区,如厕设施有限,夜间照明、监控不足,应急医疗覆盖面不够,住宿接待能力不足……
多地村干部坦言,土地、资金约束以及相比城区的吸引力落差,让停车场、标准化民宿等基础设施升级受限,限制了游客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短板二,管理能力。记者在多个热门夜游点看到,人气爆棚的背后是“甜蜜的负担”。
以“水上星光夜肆”为例,游客如潮水般涌入导致停车位“一位难求”,厨余垃圾激增,八都溪水质管理压力陡增。这种生态管理难题在乡村夜间项目中具有普遍性,也考验着乡村的承载力。
短板三,业态创新。长期关注乡村夜经济的周永广提醒,当前不少乡村夜游项目存在隐忧,项目“靠天吃饭”,淡旺季分明,部分夜间业态难以全年运营;声光电等场景投入大,短期回报慢。最突出的是同质化倾向,简单模仿城市夜市或相互复制,缺乏对本地风物、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特色创新,易使游客“审美疲劳”,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
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一些乡村逐渐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在尽力补短板。走访中,记者看到,有的乡村正利用村内闲置资源,优化业态空间分布,拓展夜间停车场地,增设公厕夜间照明设备等。通过加强与邻村联动,提升夜间服务接待能力。例如,上坑仁村和大陈镇已制定更精细的管理预案:增设清晰的卫生间指引和岸上专用厨余垃圾桶,同时加密卫生巡查和水质检测频次。开辟游客停车场,每天下午5时至晚上10时半,10辆摆渡车不间断接送游客。
专业化、特色化、可持续化的运营,是保持乡村夜间经济活力和避免昙花一现的关键。
“发展乡村夜游,绝不是亮几盏灯、办个夜市那么简单。”临海市社发集团文旅产业首席运营官舒坦结合溪望谷的实践总结道,乡村夜游核心在于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强文化内核和持续吸引力的乡村夜游IP,“没有核心卖点,就留不住人。”
记者采访中发现,浙江不少乡村正在努力破题,让夜景成为“独家定制”。
例如,靠萤火虫引发夏季游客暴增的余姚四明山镇,计划将萤火虫项目融入全域旅游版图,挖掘与萤火虫相关的传说民俗,设计周边产品,打造全年吸引力;淳安创新引入“演艺+直播”模式,带动周边夜市消费,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全域受益”……
让游客从“愿意来”变成“愿意常来”,乡野的夜色,期待一场更精彩别致的绽放。
【专家观点】
培育有辨识度的文化IP
赵江
发展夜间经济,是点燃浙江乡村活力的引擎之一,应牢牢抓住“乡土特色”这根生命线。而文化体验是乡村夜间经济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城市夜间经济的最大亮点。
城市的霓虹闪烁,往往以商业消费为主。而乡村的夜晚,魅力藏在文化里——那些沉淀千年的历史故事、鲜活生动的民俗风情、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等,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金字招牌”。要擦亮这块招牌,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民俗文化是“根”,让夜晚“活”起来。在乌镇的柔波灯影里,听一段韵味悠长的戏曲,看一场光影流转的皮影戏。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对于游客而言,更是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触摸到乡村跳动的“文化脉搏”。再比如,传统节日里,一些乡村举办夜间灯会、热闹的庙会,让古老习俗穿上“光影新衣”,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增添了观赏性。
手工艺体验是“特色名片”,让夜晚“动”起来。竹编的柔韧、刺绣的精细、陶土的质朴,乡村手工艺本身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宝藏。通过开设特色手工坊,邀请游客体验,学编小竹篮,体验刺绣、陶艺,这样的动手乐趣和专属记忆,是乡村夜间业态的别样体验。以安吉为例,竹编工坊在夜晚开放,游客在灯光下学习竹编技艺,不仅带动了手工艺品销售,也让游客对乡村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乡村美食是“味蕾舞台”,让夜晚“香”起来。乡村夜市,绝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地方,它是地道乡土味道的“博览会”。热气腾腾的农家菜、香气四溢的地方小吃,蕴藏着舌尖上的文化故事。通过打造特色美食街等方式,可把饮食文化变成夜间“吸睛”又“吸金”的风景线,让游客的味蕾成为感受乡村饮食文化的窗口,将味觉享受与文化传递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乡村夜间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差异化竞争力,关键在于深挖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精心培育和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
(作者为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文旅科技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